读后感是我们对作品中的教育和启示的思考和领悟,读后感可以帮助读者发现书籍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以下是总结了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说和做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读说和做读后感篇1
在七年级的课本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说和做》这篇课文让我深有感触。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方面的说做事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品质。闻一多先生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当我读到:“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我感到很惭愧。上个星期五,我跟老师保证说我周末一定会把历史专题复习三的考点全部背出来。可我回到家里只顾着玩,把要背诵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了,历史考点的内容一点都没有背。后来,我本来想晚上抽点时间出来背。来到学校看到其他同学在背诵了,我这才想起历史的考点没有背。我心里很是焦急,只怪可我看电视看得太入迷了,玩得太疯狂了。现在看到闻一多先生写得这一句话,又回想起今天自己所做的事,实在是不该这样做。想到这我才感觉以后我一定会像闻一多先生这样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自己说过的话要自己负责,自己承诺的事要自己去实现。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闻一多先生用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证明了他的做不是空话。这让我想到了上周星期二即将测试时,我对我的好朋友小芹说这次学校检测我的语文成绩一定要达到100分以上。小芹也没有怀疑地点了点头,因为她太了解我的实力啦!到了考试那时,我也觉得这次语文考试很容易,于是我放慢了速度。后来,当我发现检测时间所剩不多了,我才急急忙忙加快了速度,可是,还是来不及了,到了下课还差一些题目没有写完,我想达到100分以上希望也许要破灭了。试卷发下来之后,我只得了94分。通过这件事,我以后都会用行动证明我说的话不是空话。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一定要讲个痛快!”看到这句话我不由得想起一件事情,在我们班上有一位腿有残疾的同学,我们班有些同学经常拿他开玩笑说:“残疾不是他想有的,如果是你们身有残疾,别人这样说你,拿你开玩笑,你们乐意吗?”有同学不服气地说。是啊!人不是十全十美的,谁都会有不足之处。作为幸运者我们应该关爱不幸者,不应该取笑不幸者。有些同学终于不好意思了,“同学对不起,我们不应该取笑你,不应该拿你开玩笑。”同学们也都原谅他了。“这位同学谢谢你帮我解围”。“没有什么,我只是看不惯这做法罢了,不用谢的,再说了我们不是应该关爱残疾人士吗?”同学们终于有了认识。通过这件事,我觉得闻一多先生说的很对,有一张嘴就要讲得痛快。
“这是为民主争取,反对独载,他起读《说和做》有感搞的一张政治传单。”闻一多先生写起稿政治传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和爱国热情,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的爱国精神和优秀品质。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闻一多先生敢于说出真理。他在“说”和“做”上为我们树立光辉的榜样。看到这句话让我想起一件事。这一周的星期四晚上我、小玉和诗诗被英语老师叫到外面批评。由于我们上课不听课,经常开小差,不遵守课堂纪律。作为班干部的我们没能给其他同学做好榜样,还和同学说话。经过老师的批评我决定要做一个像闻一多先生那样的人,以后要认真遵守课堂纪律。
读了这篇课文我受益匪浅。闻一多先生用自己的言行,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优秀的品质和那种大无畏的精神。
读说和做读后感篇2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了著名诗人臧克家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闻一多先生是湖北人,是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是闻一多先生曾说过的两句话。的确,他做到了。他潜心研究古代典籍,以天下为己任,从文化研究上探求救国的方法。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十年艰辛,《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赫然而出。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他却锲而不舍,依然是那样的全神贯注,依然是那样的心会神凝,成为“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就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说”了,跟着是“做”了。他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在当局蓄意杀害闻一多先生的信号多次出现后,他仍大无畏的站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声震天地!在生死关头,他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昂首挺胸,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他的“行”!
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的,闻一多先生虽然早已牺牲,但他仍活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向闻一多先生致敬!
读说和做读后感篇3
“空谈,水之泡沫;实行,金之点滴。”说一尺不如行一寸,如果说语言是枝叶,那行动便是果实了。闻一多先生便用他的一生很好地诠释了这个道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做”了:在李公朴同志被害,警报迭起,凶多吉少的时候,他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这是多么崇高的品格和可贵的精神啊!
诚然,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但他更是行的高标。可反观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呢?他们说是说了,可是却迟迟不见他们行动,或者他们“雷声大,雨点小”,说的时候有声有色,非常动听,可做起来畏手畏脚,停滞不前。这样的人一开始站在语言的巅峰,到后来却跌落到了举止的谷底,最终只能沦为历史舞台上的挑梁小丑。如果说了却不能做到,索性不如不说,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你若言而无信,叫人如何相信你呢?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说到做到,敢说敢做不应只存于闻一多等人身上,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做到言行一致,敢说敢做,把实干的精神不断地发扬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去!
读说和做读后感篇4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读说和做读后感篇5
今天我们学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民主战士的言行举止。本文的写作手法令我感受很深。
这篇文章作者的写作手法是:1从人的言行举止来写2精选典型事迹。从这两点可以让读者充分认识这个人。通过读这篇课文,我知道了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对工作一丝不苟、勤勤恳恳、刻苦钻研,言行一致的人。作者把这篇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他先做后说;第二部分写的是他先说后做。不过这两部分的共同点是说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
举例说吧,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什么事情先说了,可是呢,却没有做。有一些人承诺着要完成默项计划,可是到头来还是不能坚持到底。而这一课里的闻一多先生却不是这样的,他是言行一致,只要说到的就能做到,做到的也不一定说。真可谓是祖国的栋梁之材。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言行一致,对学习认真负责,不能草率行事。
有这么一个童话,一群躲在阁楼上的老鼠正在商讨对花猫的办法,久久不得其果。一只小老鼠突然说道:“只要我们在花猫的脖子上挂一串铃铛,问题不就能迎刃而解了吗”?这个“一鸣惊人”的建议马上被采纳了。可是在狂欢之余,另一只老鼠说道:“那么谁去挂铃铛呢”?大家互相推辞,谁也不愿当这名勇士。
故事当然结束了。但我们每每看到,听到类似的故事时,是否曾检讨:高谈阔论,信口开河,却不能切实去做,对事物有无补益呢?
商鞅变法,为了取信于民,不惜花费千两银子,征求把木头扛到城西门的人;但当时百姓认为这一轻而易举的事,大概是朝廷拿大家寻开心吧,故无人肯试一试。尔后,当一青年将木头移到西城角,便得到赏金,这一刻百姓对言行合一的朝廷颁布的法律条文,也没有不遵守的了。这证明了凡事“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道理,说得出就要做得到。
过去一般民众常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错误观念,认为那些以劳动力赚钱的人比读书人差了一截。其实不然,或许能够说出一番大道理的人士,还不如以行动来报效国家的劳动者呢!嘴上天花乱坠的人,终究抵不上脚踏实地的实践者,而提倡“言教不如身教”也是此番道理。
再者,说与做二者比较,当然是做比较困难。但只要有心去做,移山填海之难,必有成功之日。反之,光说不做的话,反掌折技容易,亦无收获之期,言能成行,且行之有恒,才能尝到成功的果实。
——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
夜,已经很深了。闻一多先生的书房里,还亮着光。他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两只眼睛专注有神。他右手时而拿着红笔,时而拿着黑笔,盯着一张己经发黄的稿纸出神。在杂乱摆放着文案的书桌上,上面有着黑色和红色的笔记——这是一张反独裁的政治传单。月亮弯弯的,挂在黑色的夜空里,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灯光洒在传单上,仿佛照亮着中国的未来。闻一多先生的额头,渗出汗珠,顺着他疲倦的脸颊上,滴落下来。偶尔可以听到一声鸟鸣。不知过了多久,伏案工作的他,头不自主地垂下来,眼睑像灌了铅一样要闭上。但是,他还是继续为新中国而奋斗着。
如此情景,经年累月,他为未来努力工作着。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经心血。这是中国的脊梁,撑起明天的太阳!
最近也不知道在哪里,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说一尺不如做一寸”,一想还真的觉得挺有道理;妈妈也常说“不要做一个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两句话都对,但好像都只对了一半。
在我看来,说和做本是一家兄弟,是需要相互扶持和帮助才能彼此壮大的。把他们分开了就是缺憾的美,而在今天大家的眼里好像它们成了“敌人”吗,光说不做的,光做不说的比比皆是!
你要问我愿意成为哪一类的人,我说是认真的做好了再去用精美的语言包装它……为什么只说不做呢?这样的人最让人瞧不起的吧!为什么做了不说呢?这样的人有着雷锋的气质,但是当今这个美好的时代,做出来的东西我喜欢和大家一起分享。就像一个蛋糕师傅,费尽功夫研究出来了一款新式蛋糕,味道非常好吃,样子也十分诱人,做好了放在橱窗里,等待人们的购买。但是能看到它的人毕竟是路过这里来的——很有限!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选择一个好的宣传方式,比如新品推广,小份试吃等等,给它的美味扩散出去,好让更多的人知道,更多人来分享蛋糕师傅多日的`劳动成果。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前者是等待有限的人们去购买,后者的效果我相信大家都可想而知。绕回到雷锋时代,大家都赞扬雷锋默默无闻做好事的英雄事迹,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但是我更提倡一种有效率的做法,将雷锋精神发扬出来,带着大家一起做好人好事,让世界上不仅仅只有一个雷锋。
如此说来,那个光说不练的让人瞧不起的也不是一无是处的;那个刻苦钻研,兢兢业业做的,是一人也无法成就辉煌的,所以最好的方法是选择认真做好了,再去用精美的语言包装它。闻一多先生说过:“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我理解是只有你是优质的做了,才可以是无畏的说。
看到眼前,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只有学好了才有能力去做得更好,做好了,我才能自豪的喊出我要做“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你就不能……”我正在做作业,远远地听到妈妈跟爸爸发生争执的尖锐的声音。
在几天前,空调坏了,妈妈让爸爸找人修,爸爸嘴上答应着,可却懒洋洋地躺在床上,玩起了手机,妈妈也没管他。
两个星期过去了,空调还是没修,妈妈便开始发火:“你找人了吗,怎么人没来?”爸爸为自己辩解:“没有人!”“行,竟然说没人,我现在就找!”妈妈强忍怒火,在报纸的小广告上,找到了人,电话一打,人一来,转眼间,空调就修好了。
“这么简单的事,只需一天就完成了,可是你爸爸呢?两个星期了,还没有修成。人不能光说不做,以后就不会有人把任务布置给你了。光说不做,会让人以为你只会吹牛,不会行动。要学会行动,让别人坚信,你能做好。”事后我去问了妈妈为什么会这么生气,妈妈没有回答我,而是告诉我这样一句话。
说与做,天壤之别,你能体会到吗?千千万万不要让别人认为你只会吹牛,不会做哦!要说到做到,让别人信任、相信,愿意把任务交给你。
一位才华洋溢的主持人在舞台上栩栩如生的演讲着,这是他的职业――说话;一位勤劳的工人正在挥汗如雨的搬运着沉重的背囊,这是他的责任――做事。在我的眼中,说与做是具着同样的代表性,同样的重要性,这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
曾经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个叫赵括的军事家,他对军事上所有的情况都能侃侃而谈,阅读过的军事方面的书更是数不胜数,每一次的讲演都有着一番自己独特的见解。搏得满满的掌声,然而在他领兵的时候,遇到了一次真正的战役,让军事经验丰富的他不禁慌乱。在提出军事方面的知识时,他可以稳定自如,但真正的操作经验却一次也没有,他带领的队伍一瞬间就全军覆灭,让所有的士兵都不禁傻眼,平日里军事经验丰富的他怎么会打败战呢?这个故事也许所有的人都知道,里面的寓意也浅显易懂,说与做是存在并列关系的,是缺一不可的。
在现代的社会中,要言出必行,诚实守信是任何人都知道的,但做的却少之又少,夸口说出的大话,却没有付之于实际行动,答应过别人的事却又言而无信,在说出的背后有是付出的汗水,成功的艰辛,也许更可能是换来别的讨厌。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10篇《《说和做》读后感》,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
读说和做读后感篇6
读了臧克家先生所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之后,我彻底明白了踏实做事和言出必行的重要性了。
身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为了我们衰微的民族,锲而不舍地钻研古代典籍,甚至已经达到了疲寝忘食的地步。最后,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地凝结了几年辛苦的果实《唐诗杂论》。这就是闻一多先生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看到这里,我已经被闻一多先生的踏实做事的品德震撼了。以往读书写作业根本静不下心来的我,从来就不相信有什么人真的能够做到学习废寝忘食的境界。其实那只是我不能,就一昧地吃不到萄萄就说葡葡酸,认为那只是大人编来骗小孩认真读书的。现在当我看到了臧克家所描述的闻一多先生后,我心头的那种想法被闻一多先生深深撼动了。他竟然可以锲而不舍到如此地去追求一件事,还是在一声不吭的情况下。他不会去享受将伟大的事情在别人面前炫耀着先说一番的快感,而是踏踏实实地默不作声地去完成自己的行动。这一点是许多人身上所没有的品质。
最让我吃惊的是闻一多先生虽然平时注重做,但需要他说时,他也绝对不会有一丝的含糊。作为一个政治家,闻一多先生开口说了。他在号召大家反对独裁争取民主时说了,他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时说了,而且他也确确实实地做到了。他用生命作证的言与行,人们永远铭记于心。
闻一多先生说了,他就必须做出来,就算代价是生命,他也在所不惜。这就是闻一多先生言出必行的可贵品质。平时的我,对于老师的要求、父母的教诲,我从来都是答应下来,承诺他们。但却从来没有将所承诺的任何一件事情完成,我只是说说却没有实际行动。今天读着《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回想起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我真是羞愧万分!这样的闻一多先生打破了我之前的所有侥幸心理,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向闻一多先生学习呢?
文章最后一句话更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闻一多先生,是足够我学习一辈子的高标!
从今天开始,我将少说多做,踏实学习,而且言出必行!
读说和做读后感篇7
从下册的语文书里看到了一篇臧克家先生所写的一篇回忆录。写的是闻一多先生。文中写到“在30年代国力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臧克家先生在写此作文时已是75岁高龄,但面对这些往事,他仍然历历在目。
闻一多先生总是头发零乱,但他是无暇及此的。我认为闻一多先生与杜甫有着相同的经历,在抗战爆发前,闻一多先生曾是过着一段宁静的书斋生活,但当他亲眼目睹了下层人的苦难生活,也如杜甫般逐渐形成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我从查阅的资料里知道了了闻一多先生不仅是优秀的诗人,还是大勇的烈士,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还有臧克家与闻一多既是朋友又是师生,臧克家常说若没有闻一多先生便没有他的今天,他们俩共同有着爱国情怀,那是潜移默化的。
闻一多先生吃的是精神的粮食,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他在最后一次演讲中,慷慨淋漓地大骂特务,那是心的释放,是代表全中华民族的反抗。勇敢、不堕落!闻一多先生忍受着饥饿带来的折磨,在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一文后,当天就被的特务杀害了,
从这篇短文中我明白了有再大的成绩不要骄傲。不要惧怕势力。
愿你脸上永远有真诚的笑,内心永远有不息的火。
作为导师和教育顾问的李志超老师,是我十分尊敬又喜爱的。
超哥觉得,并没有什么值得遵守的主义,而以人为根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几乎是超哥所认定的全部,也是超哥认为需要去捍卫的。他努力去为同学服务,在需要的时候提醒、帮助。
超哥是一个导师,是一个人生导师,对每位同学的评价不可谓不准。他察言观色,即使一个学生只来见过他几次,超哥也能看出他的心态和学习状态。超哥讲究“尽人事,听天命。”做完自己能做的事,然后等待收获成果。在收获成果的时候,也收获真诚的一笑。
“该玩的时候好好玩,该学习的时候好好学”超哥经常这么说。开会不严肃、学习不认真,他都会庄严的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大孩子”,超哥幽默风趣,和谐可亲,是同学们心中的“哥哥”。是孩子们的良师益友。而学习的时候,他会带领我们宁静致远。
超哥不仅和蔼和亲,还是一位大侠!当然,是手机没收侠。来去如风,而且毫无声响。手中的罚单随风飞扬,又没有一个落下。而没收来的手机,也没有半点晃动。
超哥,幽默风趣,和蔼可亲,作为孩子的良师益友,他说做,他一定做,而且他一定尽力做,微软切一定做得很好。他小心翼翼的呵护着我们的生活,潇洒而又亲昵,还不失庄重。
李志超老师,是人生的导师,是孩子的朋友,是负责的教育顾问。
读说和做读后感篇8
读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收获很大。作者臧克家深情回忆着“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力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臧克家先生写此作文时已是75岁高龄,但面对这些往事,他仍然历历在目。
“那时候,他已经对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是一股什么精神的力量促使着他!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一多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安史之乱后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他亲眼目睹着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因此他的诗中多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社会现实。闻一多先生是十分赏识杜甫的,他也与杜甫有着相同的经历,在抗战爆发前,闻一多先生曾是过着一段宁静的书斋生活,但当他亲眼目睹了下层人的苦难生活,也如杜甫般逐渐形成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臧克家与闻一多既是朋友又是师生,臧克家常说若没有闻一多先生便没有他的今天,他们俩共同有着爱国情怀,那是潜移默化的。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闻一多先生吃的是精神的粮食,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他在最后一次演讲中,慷慨淋漓地大骂特务,那是心的释放,是代表全中华民族的反抗。勇敢、不堕落!闻一多先生忍受着饥饿的带来的折磨,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当天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一位多么有价值的学者啊!
闻一多先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是优秀的诗人!他是大勇的命烈士!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