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有很多老师都是会进行教案的写作的,教案是对教学活动进行的一种安排和决策,以下是总结了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关于龙的教案最新8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龙的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在学会看整点的基础上,学会看半点。
2.教育幼儿要珍惜时间、爱惜时间。
活动准备:
ppt课件
活动过程:
1.猜谜:一张大圆脸,有腿没有嘴,有腿会走路,没嘴会说话。(时钟)
2.出示圆形时钟,让幼儿观察钟面。师:观察一下钟面上都有什么?
师:钟面上有多少数字?这12个数字是怎么排列的?
师: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的?(长短、粗细)短短粗粗的这根针我们叫它时针,长长细细的这根针我们叫它分针。(加深巩固)
3.在熟悉时针和分针的基础上,探索分针和时针的运动关系。(看课件)
(1)师:小朋友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可简单讲述故事大意)钟表上的分针和时针就像故事中的兔子和乌龟。课件拔钟,引导幼儿观察分针和时针的运动:分针(兔子)跑得快,时针(乌龟)跑得慢。
(2)小结:在龟兔赛跑故事中,虽然兔子跑得快,乌龟跑得慢,但是它们走的路程是一样的。在钟表上,虽然分针跑得快,时针跑得慢,但是它们走的时间是一样的。
4.复习整点,认识半点。
(1)出示课件,认识时间,复习整点。
提问:
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分针都指向12) 、
师总结: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
(2)看课件,你知道这是几点吗?你发现了什么?
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分针都指向
师总结:当时针指在两个数字中间,分针指在6上,就是半点。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总结出:分针指6,时针后面的数字是几,就是几点半。(12点除外。)
(3)复习巩固。(看时钟认半点)
5.分组活动。
(1)第一组:游戏“我的一天”。
请4——6人站成一排,教师举起钟面让坐着的幼儿看钟上的时间一起大声报时,如“早上6点半”,站着的幼儿就做起床动作。依此方法继续游戏(早上8点上幼儿园,下午5点离园,晚上9点睡觉等)。
(2)第二组:按要求拔钟。
两名幼儿一组,一幼儿任意出示整点的电子钟卡片,另一幼儿用学具时钟拔出相应的时间,然后互换角色,继续游戏。
(3)玩游戏“我说你拨”
结合日常生活作息时间拨出整点、半点,小组中的幼儿相互检查准确与否,并说一说时针、分针指向的数字每组推举1位代表进行比赛,看谁拨的又对又快。
6.听小故事,培养幼儿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师:听完故事你喜欢谁?为什么?小朋友,你们家里有钟表吗?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钟表?"屈;老师.教,案网出处"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钟表呢?
教师归纳:钟表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小朋友认识了钟,就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幼儿园了。时间离开我们就不会回来了,小朋友,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爱惜时间,你们记住了吗?
活动反思:
我的体会:我认为每一次活动结束,教师都应该针对自己的感受,体验进行反思,提出调整、改进的方法。而且幼儿园的一课多研会出许多优秀的教育活动,活动中许多有经验的教师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如在目标的定位上怎么样就准确、活动的重难点把握等,这些意见都给了我很好的启发,也使我认识到反思确实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如果能把个人反思和集体反思相结合的话,那无疑会锦上添花。
关于龙的教案篇2
1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的思想及《荀子》的相关知识。
2、学习积累“劝、疾、致、假”等文言实词和“于、者、而”文言常用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学情分析
文言文是汉语言的“文物”,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基,是掌握和运用现代汉语的支点,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起点。但对于刚进入高中学习的高一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文言文知识积累较少,古文阅读量少,品味、欣赏古诗文,举一反三的能力也不强,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文言文到底该学什么以及该怎么学,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加大对文言文学习的力度。
3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积累“劝、疾、致、假”等文言实词和“于、者、而”文言常用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
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都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就是如何把这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关于这一点,早在两千多年前,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所作的《劝学》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二、作者、作品简介: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著有《荀子》一书。他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辟,多用排比,有很强的逻辑性。
?荀子》共二十卷。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三、解题:
“劝”有“劝勉、勉励”之意,所以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四、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进行论述的。
明确: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分别从学习的意义(第2自然段),学习的作用(第3自然段)以及学习的方法、态度(第4自然段)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五、重点字词梳理
第一段:“君子”、“已”(引用君子的话,提出中心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第二段:
字词:“中”、“輮”、“有”、“槁暴”、“挺”、“然”、“受绳”、“金”、“就”、“砺”、“博学”
特殊句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
(论述了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第三段:
字词:“而”、“须臾”、“跂”、“疾”、“彰”、“假”、“致”、“绝”、“生”
词类活用:水——名词作动词,游水,游泳
(论述了学习的作用——弥补自身的不足)
第四段:
字词:“焉”、“神明”、“圣心”、“跬步”、“无以”、“骐骥”、“驽马”、“锲”、“镂”、“用”、“跪”、“寄托”
词类活用: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
特殊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定语后置句,判断句)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
(提出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和专一)
六、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讨论:课文第2、3、4段是如何来分别论述学习的意义、作用以及方法和态度的。(每个小组选取其中一段具体分析)
第二段:
青于蓝
冰寒于水 客观事物经过变化可以得到发展、提高
直木輮以为轮
木受绳则直 客观事物 经过 人工改造 改变原来状况
金就砺则利
由此推论人通过博学、参省也可以达到知明而行无过
第三段: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善假于物 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推论出君子通过学习 也可以弥补不足,达到自己的目标
第四段: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正面设喻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积累
反面设喻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正反设喻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坚持
正反设喻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专心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七、主旨归纳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作用以及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角度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从而勉励人们要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挥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八、拓展积累
关于读书的诗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神童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金缕衣》)
9 劝学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关于龙的教案篇3
一、活动目标:
1.教幼儿用颜料给杯子涂上漂亮的颜色,或用粘贴的形式进行装饰2.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丰富幼儿的想象能力
二、活动准备:
纸浆等
三、活动流程:
导入--演示--操作--欣赏(一)导入师:我们做的纸浆杯子啊,都干了,那我们看看。这个杯子漂亮还是这个杯子漂亮啊?
师:所以啊,我们要给纸浆杯子打扮得漂亮一点,给他穿上漂亮的外衣。
师:我们还可以装饰成喝水的杯子,在上面贴一些小花、小草、小鱼啊,只要打扮得漂亮一点就好。
(二)演示1.我们用左手拿好杯子,用你喜欢的颜料涂在杯子的身体上,一定要涂得均匀,我们可以在上面涂上不同的颜色。可以画点自己喜欢的图案在上面,总之,怎么漂亮就怎么涂。注意不要弄脏桌子和衣服。
2.我们除了可以涂颜色还可以给杯子做成一个杯子宝宝,我们用即时贴剪两只眼睛贴上去。
3.我们再用红色的即时贴剪一个弯弯的嘴巴。用五颜六色的毛线作头发粘上去。我们小朋友可以把杯子装饰成娃娃也可以装饰成喝水用的杯子,你们怎么装饰都可以的。
(三)操作师:小朋友你们行动起来吧,用你喜欢的方式把纸浆杯子打扮得漂亮一点!
小朋友进行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四)欣赏:欣赏幼儿作品,讲一讲,你是怎么装饰的!比一比谁装饰的更漂亮!
关于龙的教案篇4
目标:1、乐于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讲述,感受游戏的愉快。
2、学会与集体协调动作,并随儿歌轮流交流角色进行问答游戏。
3、快速地接说游戏儿歌,并能认识、了解各城市的名称。
品德及习惯:能够注意倾听对方讲话。
重点:指导幼儿有问有答进行游戏。
难点:指导幼儿快速有节奏地接说儿歌。
指导:1、老师通过提问,引出主题。
出示天安门的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天安门在哪里?你想去北京吗?怎样才能到北京?
启发幼儿说出乘坐火车,告诉幼儿今天我们要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开火车”。
2、讲解游戏规则。
答:嘿嘿,我的火车马上就要开。
问:往哪开?
答:**开。
问:谁来开?
答:**请你快来开。
叫到名字的幼儿,继续上面的游戏。
3、老师分别于集体或个别幼儿一起进行“开火车”游戏活动,练习游戏中的对话,训练幼儿的听说能力。
4、老师引导幼儿将开往全国各地,丰富游戏的内容。
5、老师在游戏活动总,鼓励幼儿将火车开往各地地方,提醒幼儿注意倾听别人的讲话,较快地进行对答。
6、活动小结。
关于龙的教案篇5
目标:
1.欣赏散文诗,唤起已有经验,萌生创作的愿望。
2.通过拟人化的表现,再现雨水落在各种物体上往下流的`情景。
准备:
1.幼儿观察雨水落在各种物体上.往下流的情景。
2.水彩笔,蜡琶,画纸,范画。
过程:
一、回顾已有经验
1.前几天我们在雨中散步时,看见雨水都落在什么地方了?它们落在这些东西上以后又怎么样了?(树叶上、屋顶上、雨伞上等。)
2.是呀,小雨点多可爱呀。它们排着队,唱着歌,从天上跳下来
玩耍。你们喜欢小雨点吗?
二、欣赏作品
1.滴答,滴答……小雨点排着队,唱着歌,从天上跳下来玩耍。小雨点跳到屋顶上,跳到树叶上,跳到我的伞上。哎呀,小雨点把屋顶当成了滑梯,把树叶当成了滑梯,把我的雨伞也当成了滑梯,一个个争着往下滑。滴答,滴答……滑吧,滑吧,快乐的小雨点。
2.小雨点把什么当成了滑梯?它们是怎样从天上下来的?
3.小雨点还会把什么也当成滑梯(车窗、雨衣、花瓣等),请模仿诗歌里面的话来说一说。
三、想像绘画
1.出示范画,引导幼儿看看小雨点把什么当成了滑梯,讨论应该先画背景还是先画小雨点。
2.鼓励幼儿根据想像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
3.引导幼儿尝试模仿诗歌中的语言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
关于龙的教案篇6
教学要求
一、认识本课生字:蹦、麦、如、蹚、鼠、淹、啦、叹、脑筋;指导学生观察人物说话的动作、神情;会用:连蹦带跳、难为情地、亲切地、吃惊地等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神态的词语。
二、分角色朗读和复述课文。
三、教育学生做事要动脑筋,要实地去试试,初步懂得实践第一的道理。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提示课题。自学课文。结合句子教学生字词。范读课文。再自学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读讲课文一、二两段、练习。
第三课时:读讲第三段,总结课文学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自学课文
(童话是儿童喜欢的体裁,无需解说,直接提示课题,情绪即被激起。)
?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同学们是很喜欢读的。现在请你们自己读课文。
自学要求: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了解故事里有哪几个角色。
二、结合句子教学生字词
(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同时又可了解故事梗概)出示小黑板:
小马连蹦(beng)带跳地驮着麦(mai)子向磨坊(mofang)跪去。
老牛说:“水很浅,刚没(mo)小腿,能蹚(tang)过去。”
松鼠(shu)说:“当然啦(la)!我的伙伴就在这条河里淹死的!”
小马想,如(ru)果妈妈在身边,那多好啊!他叹(tan)了口气回家了。
老马说:“哦(o),自己不动脑筋(naojin),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教学“连蹦带跳”时,增教“蹦蹦跳跳”、“一蹦一跳”、“蹦呀跳呀”、“又是蹦又是跳”。
三、范读课文。
小马是怎样过河的呢?请小朋友听老师读课文。
四、再自学课文、分段
(通过下列提问,帮助学生弄清课文层次)
1.课文第一小节说的什么?
2.小马过河,他到河边去了几次才过河?
3.课文中写小马第一次过河从哪儿到哪儿?第二次呢?
4.那么课文可分成几段?
第一段:小马整天不离开妈妈。
第二段:小马第一次没敢过河。
第三段:第二次小马终于过了河。
五、练习。
1.写生字词。
2.给下面的句子加冒号和引号。
小马对妈妈说我是愿意帮您做事
老马说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提示注意点:引号成对用,句末标点点在引号里面。
第二课时
一、轻读第一段。
二、读讲第二段。
1.自学。
提出要求:课文中写了小马、老马、老牛、松鼠的对话,看看他们说了些什么?课文中写他们的对话时,还写出了他们说话的动作、神情和语气。你能把这些词语找出来吗?例如“小马连蹦带跳地说”,“连蹦带跳”这个词语就把小马说话时的动作、高兴的样子写出来了。自学时你就把这些词语画出来。
2.找出提示语,为指导表情朗读作好准备。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下列板书:
小马老牛小松鼠老马
连蹦带跳地说嗒嗒地跑过去,问道叹了口气说难为情地说低下头说说拦住它大叫认真地说高兴地说亲切地说
3.选择几个重点词语加以指点,并结合指导朗读:假如有一天,我们来到小河边,听到小马与老马,还有老牛、松鼠的对话,说话时,他们的神情、动作以及语调生动极了,这一场对话真有趣。它们一个个怎么说,你能学得起来吗?(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使扮演角色朗读课文带有饱满的真实的情感,这样学生的表情朗读就很容易达到要求,而且对提示语所显示的形象有了具体的理解。)
①“连蹦带跳地说”,表示小马高兴。还可以换上什么词儿?(一蹦一跳,蹦蹦跳跳,蹦呀跳呀,又是蹦又是跳)
老马也是“高兴地说”,老马、小马、都很高兴。不过,一个像大人,一个像小孩。现在请同座的两个小朋友分角色读第二节中老马和小马的对话。
②小马来到一条小河边,他为难了。心里怎么想的?该怎么读?(轻读)请谁来扮小马?
③小马问老牛伯伯,后面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表示疑问的句子怎么读呢?老牛回答时,说的很平静,因为他认为河水很浅。现在请女同学扮小马,男同学扮老牛,读读他们的对话。
④松鼠可不同了,忙拦住大叫,因为是大叫,后面是用了什么标点?感叹号表示语气加重。谁能扮小松鼠(指名试读)。
指导朗读:“小马!”一声叫住,要读得急促些,声音要高;两个“别过河”,速度要快些,是连着说的,第二个比第一个语气加重些。(再读)
⑤“小马吃惊地问”,如果没“吃惊地”,那是一般地发问。现在是“吃惊地问”,吓了一跳,表示出小马的害怕、紧张。(示范)
⑥老牛和松鼠对河水的印象完全不同,你能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吗?(深、浅)
⑦小马听了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怎么办?课文中哪两个词说明小马听了老牛和松鼠的话不动脑筋?(立刻、连忙)
⑧练习朗读三、四两节。四个人一组分角色朗读。
⑨比较:如果省掉这些表现他们对话时的动作、神情的词语,变成“小马说……老马说……松鼠说……”你们觉得怎么样?
⑩指点“说”“问”都是表示动作的词儿,所以前面都是用“地”。
(虽是指导朗读,却把课文中的主要的知识点突出,而且通过对这些词语、标点的理解来指导朗读,这就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训练以及思维的训练结合在一起了。)
4.练习。
填充:
我高声( )喊小林飞快( )跑
他轻轻( )问我认真( )写字
小红高兴( )说妹妹大声( )唱着歌
△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
△教师微笑着说:“小朋友说!”让学生加以描述。
△指名一同学蹦跳着进教室,连声喊:我们班上得了红旗了。然后要把学生把这一情境加以描述。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生字。
二、学习第三段。
1.小马怎么过了河?(自学课文)
2.老马怎么说的?(反复朗读老马的说)
出示xx的话:
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3.现在请你为小马动动脑筋,他当时怎么想就对了?
同一条河,老牛说“深”,松鼠说“浅”,你们说哪个说得对?为什么?
(出示小河、老牛、松鼠剪贴片(见右图)并要求学生按“因为老牛____,所以___;因为松鼠___;所以___”的句式回答。)
(借助直观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推理情境。)
4.小马听了老马的话,认真地试了试,试的结果怎么样?为什么?
出示小马的剪贴片,要求学生按“因为小马既不像……也不像……所以……”的句式回答。)
三、总结课文,通过说话训练,结出寓意。
1.现在你们看这篇课文中哪句话最重要。
2.齐读老马的话。
3.老马是说:“不……不……是不行的”。如果改成“要……要……”这样正面的说法,该怎么讲呢?
(做事情要动脑筋,要去试试才行?)
4.这告诉我们什么?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更要实地去试试。
四、再现课文情境,分角色复述课文。
1.各自准备。
2.指名分角色复述。分别戴上小马、老马、老牛、松鼠的头饰表演。
五、结合寓意,增教一首古诗。
宋朝大诗人陆游写了一首诗,说明实践的重要。
出示古诗的板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关于龙的教案篇7
一、活动目标:
1、欣赏、感受水墨画中的中锋所画线条的圆厚有力,侧锋所画线条的锐利多变,并欣赏用中锋、侧锋所表现的强健有力的形象和奔跑如飞的形象。
2、通过自己的联想,感受画面构图意境的深远。
3、学习用语言和动作来表达自己对奔马的感受。
4、激发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奔马”。
2、“赛马”的录音带、录音机。
3、幼儿认识马、了解水墨画。
三、活动过程:
导入活动。
教师放录音:小朋友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幼儿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这是马奔跑是的马蹄声。
师:小朋友,你们以前看到过马吗?有没有看到过马奔跑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引导幼儿欣赏、感受马的强健用力的形象和奔跑如飞的形态。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奔马”:画面上的马在干什么?它看上去像在干什么?
幼儿讨论、回答,教师小结:画面上一共有5匹马,它们正向我们飞奔而来,
这些马看上去......
引导幼儿欣赏画家用中锋、侧锋所表现的奔马造型美。
师:小朋友看看这幅画是用什么工具画的,笔锋看上去有什么区别?
幼儿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引导幼儿欣赏“奔马”的构图美。
大家能在哪几个地方看出马在什么地方?
幼儿议论、回答,教师小结:
简要介绍画家。
师:这幅画的作者是徐悲鸿(出示徐悲鸿的字画像):这位老爷爷画过许多画,我们要向徐爷爷学习,画出美丽的画。
关于龙的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卷的技能做蜗牛,并能为小蜗牛创编一个小故事。
2、感受泥工活动的乐趣。
3、激发孩子喜欢小动物的情感。
4、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保持桌面干净。
5学习客观的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作品,从而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活动准备:
人手一团彩泥。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春天到了,许多小动物都醒来了,你知道那些小动物们到我们幼儿园来找朋友呢?
二、示范讲解:
请幼儿说说小蜗牛长得什么样子的?
小蜗牛应该怎样做呢?(幼儿发言)
注意点:把彩泥搓长,从一头开始卷,要卷得紧一点。;本文在头上可以自己用小泥做小蜗牛的眼睛和犄角。
三、幼儿操作
提醒小朋友不和别人争抢彩泥。
鼓励做好的小朋友给小蜗牛编一个好听的故事,并告诉旁边的小朋友。
四、欣赏
请个别幼儿将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教学反思: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班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还不成熟,教师在今后设计的活动中,可以从平面开始逐步过渡到立体,随着孩子手部动作的不断协调发展来增加操作材料的难度。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