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练底蕴,孩子成长离不开作文,作文首先需要有着清晰的立意,这样才能得满分,总结了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以玉文化为主题的作文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以玉文化为主题的作文篇1
中华文化,源远流传,中国的汉字拥有悠久的历史,拥有它独特的韵味。——题记
汉字不仅是文化符号,还是时间纽带,让我们的文明历久弥新;是空间纽带,让我们口音各异却能“千里共婵娟”,它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最厚重的文化基石,最根本的文化基因,最珍贵的文化传统,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一个汉字宛如中华文明的一部微历史。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横平竖直是风骨,撇捺飞扬皆血脉。随意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感受到李白那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不畏困难的精神;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中体会到孟浩然怀才不遇,抑郁愤懑的感情;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仿佛来到了一个白雪皑皑,放眼望去一片北国风光的世界。几个看似平凡普通的汉字,组合在了一起竟形成如此优美的意境。
看尽尘世繁华,不忘汉字之本。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用键盘代替了写字,在敲击键盘的声音中我们逐渐丢失了书写汉字的优良传统,以至于大多数人都提笔忘字,明明会写这个字,拿起笔的瞬间却不会写了,这是多么可悲又可怕的现象。汉字让我学会了欣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体会到了汉字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享受和洗濯。所以我们要尽我们所能保护汉字,不要让它永远消失在我们的记忆中。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让我们呵护好传统文化的薪火,努力传承优秀文化精髓,凝聚起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打造持久而深沉的文化自信!
以玉文化为主题的作文篇2
“哒哒哒”的敲击声已成为当下随处可见的一种现象,还会有多少人愿意拿起笔在纸上书写我们的中国汉字;电子书及各类被大众追捧的打油诗等被人们当作了工作学习之外的生活调味品,还会有多少人愿意耐下性子手捧着厚厚的一本书在汉字之间品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每年都会有大批人为过“洋节”忙得不亦说乎,还会有多少人愿意关注一下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节日,重温一下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种种文化缺失的现象无疑不在向国家、社会、人民传达着一个危险的信号,我们需要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让它永葆青春和活力,永远点亮在我们每一位国人心中。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会议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下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砥砺奋进,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建立文化自信成为了我们首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为此需要国家、社会、人民各方的协同配合。
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需要国家各项制度设施的有效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文化自信的回归需要国家在文化方面各项制度政策的颁布实施及一些必要的文化设施的组织建立安排,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世界都能感受到中华文化一直都在并且活在每一位国人心中,源远流长、永葆锋芒。
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需要社会各界的保驾护航。各式文艺演出、各类有关弘扬中国文化的演讲比赛、诗歌朗诵等需要社会各界的鼎力配合,使其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氛围,让国人爱上属于我们自己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并绽放别样的魅力。
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需要人民的全力拥护。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从屈原、李杜,到三苏,再到元曲四大家、曹雪芹……在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有太多灿烂的不朽作品,也有太多才华横溢的文化巨星。我们有何理由不为之自豪并且拥护它呢?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与源,我们没有理由抛弃,相反应该弘扬坚持我们的文化自信。
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需要国家、社会、人民的共同努力,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传统文化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人心里,再次将中华文化自信之灯所点亮。
以玉文化为主题的作文篇3
中国人,中国龙
龙啸九天,黄袍加身,那五爪金龙,在衣袍上威风凛凛,彰显一代天子的桀骜不驯,龙腾九霄,大国崛起,那中华巨龙,在世界的碧空 ,昭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旭日东升,那是巨龙腾飞的地方,深海洞穴,那是蛟龙潜伏的地点,中国便如那钟灵毓秀之山,是那育吞云吐雾之龙的宝地,龙的精神也点缀着上下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传承于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中国人便是那拥有龙魂的中国龙。
古往今来,在历史的璀璨里,有多少俊逸儒流,多少文人墨客,都是这俱有龙魂之人,此刻让我们来到遥远神秘的东方,追溯龙之所在,探寻龙之精神。
古时,来到风云变幻的官场,有一人,立于朝堂,铁面无私,那是千古一相不畏强权的大义凛然;贫而好学,博古通今,他在苦难中锻造了一身龙的傲骨;袒胸捉虱,纵论天下,万夫之前他沉着镇定,那是龙的处事泰然。只因有“千磨万凿出深山”的历练,才有了“烈火焚烧若等闲”的强大,降其大任,磨其筋骨,如那九天之龙与雷电为伴,与风雨为伍的勇气。
千古一相王猛便是那拥有龙魂之人,那份刚正不阿的果断,那在苦难中的坚守,便是龙之精神。
在看今朝,他身负重任,却鲜为人知,海外留学,他出类拔萃赢得众人赏识;一心为国,荣华富贵湮没不了他对祖国的赤诚;毅然回国,果断中蕴含了对国家无尽的热爱;与辐射作斗争,与火药打交道,数十年间他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只为回报着养他,育他之地,时间侵蚀了他的容颜,岁月消磨了他的青春,却无法沉淀他报效祖国的热情,那便是龙的赤诚。
国家栋梁钱学森便是那拥有龙魂之人,那份为国献身的决心,那在病痛里的坚持,便是龙之精神。
何为龙魂?何为龙之精神?
是文豪鲁迅,以笔为剑,以字为刃,“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是戊戌君子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舍生取义,是青莲剑仙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高洁傲岸,是抗金名将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豪情壮志。
龙之精神无处不在,它是血脉中的传承,流淌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中,是民族的信仰,扎根于每个炎黄子孙的心底,龙之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更是一种国家精神。每个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龙魂,中国人便是那拥有龙之精神的中国龙。
以玉文化为主题的作文篇4
当汽车行驶在乡间小道时,作家冯骥才再也没有了写作的冲动。往日白砖青瓦的农舍冒出了西洋式的尖顶和闪着异光的马赛克,炊烟袅袅,小桥流水成了埋藏在心底的梦。冯先生开始四处奔波,大声疾呼:救救我们的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博大而宽广。她无处不在――溶于书本,徜徉于江南小道,盘旋在峭壁飞檐。我们被这种浓厚的文化信息包围着,却道貌岸然地做着蟪刽子手。忘记历史就是背叛。我们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秦始皇的兵马俑至今气宇轩昂地挺立着,隋朝大运河的波澜依旧拍打着千年的岸堤。孟江女的哭声凄婉悲恸,纤夫的号子似乎仍在耳边萦绕。沉淀了千年的沉浮、繁华、屈辱、悲愤,这些文化遗产烫帖了坎坷的心灵,将肃穆呈于世人。刀光剑影去了,长歌悲哭停止了,豪情厮杀消逝了。一切随着大江东去,只有千年松柏和着轻风耳语。
我们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魂。当你徜徉于天坛,遥望天穹,你便被赋予了宽厚深沉;悼念你走近岳飞,一股浩然正气便向你袭来;当你登上泰山而小鲁的时候,天地也便豁然开朗。我们在这样的氛围中呼吸、成长是幸运的。我们的祖先举着火把从远古走到了现代,磨铸了宽广、不屈、向上的民族之魂。这些文化遗产便趁了我们民族奋斗的雕塑。
我们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人的根。君不见,每年都有浩浩荡荡的海外游子寻回家来,在黄帝陵前捧上一回黄土;君不见,每年都有殷殷企盼同胞回来拜祭妈祖。我们的文化遗产情牵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这种民族的凝聚力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摧毁的。
历史的见证,民族的魂,民族的根使我们的文化遗产历经千年而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当你读懂了他们,千年古树便熠熠生辉;当你走近他们,泛黄的古籍便不再晦涩;当你正视他们,一切阴晦的色彩就会消逝,建筑物不再是冰冷的怪物。难怪冯先生宁可放弃写作,也要文化遗产从人们视线的边缘拯救出来,可谓良苦用心啊!
我们早已走出了闭关自守的昨天,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切忌破坏民族的`魂、民族的根。中国的文化遗产需要走向世界,展示我们光辉灿烂、震古烁今的文明,更需要我们炎黄子孙细心呵护。惟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复兴,像鲲鹏惊世,“直挂云帆济沧海”。
以玉文化为主题的作文篇5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若由著述载籍而论,经史子集,万亿卷帙,概以“三玄”、“四书”、“五经”为其渊薮;如由学术统绪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则以儒、道两家为其归致。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至于文学、艺术皆根植于上述思想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以地方为特色的区域文化,其中不乏下里巴人,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但有许多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部分逐渐散失了,于是传统文化传承就突显出了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在经济社会告诉高速发展的今天,拜金主义、虚无主义等社会意识形态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传统文化中其中许多的重要环节已经出现了缺失的情况。在这种环境下,不乏有一批诸如冯骥才、余秋雨等学者以不同的方式开展对传统文化的抢救、传承和弘扬的工作,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此次的会上,陈爱莲委员的提案“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加快国家软实力建设”获得40余位委员的联名支持。40位委员分别来自侨联、宗教、科技、妇联、致公五个界别。这份饱含深情的提案指出,为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国家软实力,就必须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掘民族和谐文化资源,并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在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中正本清源,让文化精华不要在利益面前迷失。另一方面,在社会上,对于传统文化创新的呼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尤其是在韩国抢注“端午节”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后,有关我国将春节等传统文化节日伸遗的工作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不难看出,如今的整个社会都已经逐渐地意识到了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的重要性。
当然,也有一些声音,认为传统文化的创新也很重要。在这里,我们其实并不否认一部分对传统文化的创新的作用,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传统文化的创新是应该首先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为前提的,没有传承,哪来的创新呢?不论是最近易中天的品三国,还是于丹的读论语,都是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事实上,创新只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手段,目的还是传承。毋庸质疑,作为目的的传承显然要比作为手段的创新更加重要。更何况,现在诸多的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大部分也只是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外表,而无法撼动传统文化的内核,既然如此,又怎么能说这种所谓的创新重要性大于传承呢?
不过,有少部分的真正创新的确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内核,形成了所谓的新文化形式,但改变传统文化内核的成果是怎样的呢?且不说大话西游,大话三国之类的恶搞文化,就便是最近的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和许多现代戏说的历史剧,也不过是现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被流行元素所扭曲的结果。另外有一些文化悲剧也是在这种创新的背景下发生的,诸如纳西族、东巴教等例子,结果只能使本以十分脆弱的传统文化走向毁灭,所以我们说这样的创新不仅对传统文化没有好处,反而有害。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经过了时间的考验,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因此,在时代今天的我们,就更应该努力传承传统文化,继承并使之发扬光大。
以玉文化为主题的作文篇6
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文化历史的古老的国家,一代一代的人相继继承并扩展上一代人的才艺与知识,将中国的文化永远的传承下去。可看看现在的中国人,一切都要追求潮流、时尚,将中国人以前的习俗、习惯通通抛之于脑后。在他们追求那些所谓的时尚的过程中,逐渐就迷失了中国人的本性。
西游记,它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以前,西游记几乎可以说是人人皆知,不论是三岁孩童到70岁的老人,提起西游记,没有一个摇头说不知道的。可现在呢?曾经老少皆爱、脍炙人口的西游记退位了,一个个他过制的影视出现在中国人电视的荧屏上。问问现在的小孩子,孙悟空是谁,十个里面至少有七个是不知道的。
京剧是我国三大国粹之一。现在只有年纪比较大的老人偶尔会听听京剧,而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年轻人都不会“浪费时间”去听那些对于他们来说是无聊的京剧。他们觉得,只有那些节奏感很强的流行音乐才是现代人该听的音乐,可现代人不是中国人吗?中国人该做的事情不是将中国文化传承下去吗?可是,越来越少的人去学习京剧,京剧的许多戏种也被慢慢的遗弃、丢失,等中国人觉悟、后悔,再回过头再去找那些戏种时才发现,那些文化的瑰宝早已在他们追求时尚之时,遗失在他们自己的手中。等到那个时候再后悔,就迟了啊。
有的人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自己应该爱国,但却从来去做中国人该做的事,从来不去保护祖先留给后代的珍贵的文化财产,那他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有什么用?只不过是挂着爱国的名号欺骗自己罢了。
和他国相互沟通,相互取进固然重要,可千万不要在这取进中丢失了中国人的本性!
以玉文化为主题的作文篇7
“龙”文化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每每听见这首歌,我无不心潮澎湃,因为我会想起我是龙的传人我是华夏儿女;我是炎黄子孙。
从小我就知道“龙”代表着我们华夏的泱泱大国,而后长大因为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也对“龙”文化有一点了解,但并不全面。
龙,在商周以后是代表着图腾,在秦汉以后代表古代君王。就拿今年大火的《延禧攻略》来说,皇上穿龙袍,坐龙椅,还被世人称作真龙天子。而如今“龙”象征的不只是图腾,不只是古代君王。中国的龙文化在现代中国绝非仅仅存在个别遗迹,而是依然保持强大生机,扬弃掉封建主义、神秘主义、专制主义的消极因素,中国龙文化在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中虽不能起到历史上的那种主导作用、主流文化作用,但仍对中华民族有强大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龙”以东方神秘主义的特有形式,通过复杂多变的艺术造型,蕴涵着中国人、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基本观念:龙的形象,中蕴涵着中国人最为重视的四大观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龙的理念,在中国龙的形象、龙的观念后面,包含着中国人处理四大主体关系时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追求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阴阳矛盾关系的和谐,多元文化关系的和谐。龙的精神, 多元一体、综合创新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这是中国龙形象、龙文化的最深层文化底蕴。王东认为,发掘中国龙文化的深层内涵,有助于解决当代世界的一些文明冲突。
记得小时候看《西游记》的时候,就出现“龙王”这个在当时新鲜的词。经过查证在《异录记》卷五中提到:“海龙王宅……四面海水粘浊,此水清。无风而浪高数丈,舟船不敢辄进……夜中远望此水上,红光如日,方百余里,上与天连,船人相传龙王宫在此下矣。”那么这么看“龙王”一说并不是空穴来风。
在古时候,有很多文人墨客曾歌颂龙。白居易,韩愈,应物……
如今龙是民族团结、和平统一的象征;是它对中国统一的促进作用;是经济腾飞的精神支柱。
现在,看见龙我就会想起深植于我们民族血液里的龙魂在沉沦与逆境中发出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等等不屈的、悲壮的声音!在一句“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巨龙渐渐唤醒,渐渐崛起于世界的东方。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