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后续教学能力的提升,我们需要认真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教学反思需要教师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总结了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枫桥夜泊》教学反思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篇1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描绘了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伴着乌啼、钟声,交织成一幅凄美的秋江夜泊图。“愁眠”是《枫桥夜泊》的.诗眼,因为愁眠,诗人才看到月落、江枫、渔火,感受到霜气满天,听到乌啼、钟声。月落后,天地之间一片昏暗,江边枫树影影绰绰,江中渔火星星点点,霜气袭人、乌啼凄厉,景中无不带着作者的愁思。诗人与愁思相伴,难以入眠。或许,只有城外寒山寺悠扬回荡的钟声,才能与诗人相伴。在教学时,我从诗题入手,引出“愁眠”,在反复品读中感受诗人内心的孤独。
一、读诗题,谈所得,引出“愁”。
“枫桥夜泊”简单的四个字,交代了地点、时间、事件。“枫桥”在苏州西北的枫桥镇,诗人夜间在此停泊。诗题不难解读,学生在课前也做了充分的预习准备,能够准确说出生字“泊”的意思。理解诗题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枫桥在苏州,距离诗人的家乡湖北襄阳千里之外。此时,诗人不是一个游客怡然自乐,而是一个科举考试的失败者。此时,夜深了,诗人独自一人,他的心情如何?”愁,自然引出。
二、读诗文,勾画面,体味“愁”。
诗人挥不去几多愁,无法入眠。正因与愁相伴、睡不着,诗人才能看到眼前景,听到耳边声。“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诗文,闭上眼睛,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看到的景物在诗中用‘——’画出来。”学生读完,我先请学生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这是整体的描绘。然后,我让学生按顺序说出诗人看到的景物“月落、江枫、渔火”,并思考“如果让你来画这些景物,你会选择什么色的画笔,怎样画”。让学生想象作画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情的过程。学生说“月落”在画面中不好表现,我说:“是啊,月亮落下,可不好画啊,那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张继一直守着天边的月,一直到月落。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月落就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那是忧郁、孤独、伤感。受到插图和现实生活的影响,几个学生在说画“江枫”时选择红色的画笔。我没有急着否定,给出所谓的正确答案。而是顺着学生的话:“是啊,‘霜叶红于二月花’,枫树是火红的。可是,此时月亮已经落了,在没有月亮的夜晚,没有灯光,你能看得很远、看得很清楚吗?”学生摇摇头。“是啊,四周黑洞洞的,借着微弱的渔火,江边的枫树在诗人眼里也是模模糊糊的,会透着火红的色彩吗?”月亮已经落下,江边的枫树模模糊糊,船上的渔火星星点点,一切都不是那么清楚。“此时,在昏暗的夜色中,诗人会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吗?”诗人很孤独,在秋天的深夜,会感到瑟瑟寒风,诗人甚至感到了——“霜满天”。接着,我和学生辨析,“霜能不能满天,是不是诗人写错了,用词不当?”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诗人凄凄冷冷,感觉到霜气满天,实际上是到处都冷,没有一丝温暖啊。
三、品钟声,抒情感,解落“愁”。
“乌啼”、“钟声”是诗人听到的。乌啼透着凄凉,但是钟声是复杂的。我播放了钟声的音频,让学生感受钟声的深远、悠长,并补充了寒山寺钟声的特殊意义:过年时,夜里11点40分寒山寺的钟声都会敲响108下,最后一声敲响正好第新年的0点。这108声钟声,预示着人的108种烦恼都会随钟声消除。“这钟声好像在对张继说:……”,写话训练水到渠成。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张继啊,请你不要再发愁了,这108声钟声之后,一切都会好的。”“张继啊,科举落榜不算什么,你还有机会。”……
寒山寺的钟声响了千年,你听,在陈小奇在《涛声依旧》中这样写道:“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歌声在教室内响起,孩子们沉浸在音乐声中,此时下课铃已响,可他们坚持要听完这首歌。我想,“枫桥夜泊”的风景和“枫桥夜泊”的钟声一定会留在孩子们的心中。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篇2
?枫桥夜泊》是第三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古诗。在教学时我先检查第一首《山行》的掌握情况。
1、检查背诵。
2、出示填空题,了解重点内容的掌握,特别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名句是“坐、霜叶、于”的意思。
3、检查默写。
从这首诗引出另一首描写秋天的诗——《枫桥夜泊》。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检查朗读,注重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错音,特别是“眠”字的读音。
3、图文对照,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抒发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4、指导朗读、背诵。
5、生字教学。
闪光点:
1、复习导入,检查学生对上一首古诗中的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夯实基础。
2、图文对照,理解诗意,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
不足:
1、检查古诗的默写可放在课后,复习旧知的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新课的教学上,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2、在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诗意时要放手让学生各持己见,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课虽然也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了,但“放”的不够,应不怕学生说错、说得不到位,这时才能凸显教师的“导”的作用。所有偏差的看法、说法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中去。
3、对“枫桥夜泊”中的“泊”的理解有点浅尝辄止,部分学生仍像雾里一样。另外,诗人写诗时的背景缺少介绍,学生很难真正走进诗人内心、体会诗人情感。
在以后的古诗教学的备课中,还应多备些学生,深挖教材,多方面地搜集些有关古诗及作者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真正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篇3
?大海的歌》是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习内容。对于学生们来说,大海波澜壮阔,雄伟壮丽;大海变幻无穷,深不可测;大海美丽神奇,充满诗情画意。大海是孩子们向往的地方,它不仅给孩子们带来幻想和憧憬,更是激发他们丰富想像力和探索大海奥秘的动力。本单元以大海为主题,我尝试着把课题《大海的歌》更改为《海洋的秘密》,探索式的学习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让学生通过倾听大海的声音,模仿大海的姿态,表演关于大海的故事,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我们在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没有桌子椅子,我们就坐在地毯上学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愿意参与活动,喜欢上这节音乐课,就象音乐之声的情景,孩子的渴望的眼神,积极的感受,积极的学习。
在看海,和听海的两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情境之中来,看海激发了兴趣,听海感受了歌曲的节奏。接着巧用划船游戏,让孩子们全方位的感受到了三拍子歌曲的特点,同时为歌曲的学习奠定的基础。
在歌词的教学中,美人鱼是孩子们喜欢童话人物形象之一,在她的陪伴下,孩子们聆听的热情高涨,加入用自己的动作表演,让学生很快的熟悉了歌词并加深了印象和对歌词的理解,美人鱼温柔的形象也使学生感受到歌曲的情绪是柔柔的,美美的。最后的《海上风暴》与歌曲《海》做出了强烈的情绪对比,孩子们真的知道海上出现了一些状况,我很尊重他们听到音乐的想法,有的用身体的动作表现,他害怕;有的,用大镲无节奏的敲击,说海上雷鸣闪电,遇到海上风暴了;几个孩子用口风琴奏出极其不和谐的音响来,说海上遇到的怪兽,可见,孩子们对音乐的感知是丰富的,是多样的,但是都很准确的表现出自己置身于音乐之中的感受,也说出了音乐的情绪。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的确,在课改的今天,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努力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旋转舞台,是我们音乐教师必须重视和去探索的教育环节,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在音乐教育的道路上会有更多的创新与收获。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篇4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品读、赏析《枫桥夜泊》描绘的画面,领略诗中悲凉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正如备课是预设的一样,学生们不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而且理解了诗的意思,领悟了诗人凝重孤寂的思想感情。可是就在理解诗意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对于作者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作者描写的是深秋夜晚的景。可有个学生却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清晨的景。“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我让学生讨论,得出这首诗是诗人在深秋的夜晚泊船枫桥边,感悟了整个夜晚的景色,只是在具体描写是作者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看到的景物,然后追忆夜晚的景色以及听到的钟声,这是诗中特有的一种时空景,而正是这种时空景才更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凝重惆怅的情感。
由此,我想,在教学实践中,当我们拿着精心设计的教案走进课堂与学生对话时,学生往往会有意无意的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给老师毫无准备的意外。这个“意外”就是课堂的生成。面对新的生成,我们不应固守预设,而应该尊重学情,当好一个促进者引导者,积极有效地进行调控,促进更精彩的生成,这就是新理念指导下教师应有的教学策略。在古诗《枫桥夜泊》的教学中,面对“意外”,我抓住并有效的利用学生突发的疑惑,适度的“放大”,激发学生”潜心会文”的热情。正因为把学生当作了一个个天真活泼、个性鲜明的人,看成一个个具有“生成欲望”和“生成潜能”的人,所以学生的对话是活泼、深入、有效的,恰似“一江春水”,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在对话中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了文本,感悟了文本。
在对话过程中,课标新理念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视角”,但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引导的职责。此时教师的引导更重要。因为小学生作为特殊的生命群体,受自身的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知识积累的局限,理解判断能力不会很全面很深入,所以教师巧妙地引导必然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生成更精彩的“对话”。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辨的时间,鼓励、引导学生深入的读书、思考、辩论,使学生对文本的画面、文字、已经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让对话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篇5
在备这首诗的时候,我觉得让学生来体会诗人的“愁”很难,所以感到很棘手,在网上看了几篇有关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之后,收获很不多,总觉得二升三的学生没有这样的感悟能力,毕竟在他们的脑海里,由景抒情的文章他们一般只会体会出高兴、兴奋等积极向上的情感,哀怨忧愁的似乎很难,更何况是古诗呢!面对这样的古诗,我想只能从诗句中的字词理解,进而来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
在课上,我简要地复习了一下上次所学的古诗《山行》,背诵、提问等等,让学生能够温故而知新,以便更好的引入新古诗的学习。开始教授《枫桥夜泊》了,我直接挑明了作者的情感,告诉孩子们:“我们今天所学的新古诗,跟《山行》可不一样。虽然两首都是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可作者抒发的情感却不相同,大家要注意体会哦。”开门见山的说法,大大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接下来的听范读过程中,我都注意让孩子们聆听,听听录音老师是怎么读的,语速如何,哪儿停顿,哪儿缓慢,并让大家在书上标好记号。在反馈意见的时候,孩子们敏锐的小耳朵果真听出了不少地方,他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看来,孩子们已经站在了这首诗的门口。有一个学生的回答很精彩,他说:“我听了之后,觉得作者好像在叹气。”“叹气”,多朴素的词语,可他却已经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我为他的精妙词语而鼓掌。
围绕着“叹气”,我就开始讲解古诗。一些费解的字词解释,我一边口述,一边做板书,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并开始不约而同地做笔记了。由景抒情,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明白诗人的“叹气”,我从“残月”、“霜天”、“江枫”、“渔火”、“寒山寺”、“客船”这六景,和“乌啼”、“钟声”二音入手,让孩子们来亲临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配上插图,加上诗句的讲解,孩子们开始点头:“是啊,诗人在叹气。”“所以,整首诗都是围绕一个字来写的,那就是……”我马上接着孩子们的体会,步步深入。“愁。”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真棒!你们已经读懂了。”我由衷地赞叹他们。后来,孩子们已经能够用他们稚嫩的声音,读出诗人忧愁的情绪。我想,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算是比较成功了。
古诗是难理解的,尤其是这样的古诗,读好难,要读懂更难。我们作老师的要扶着学生,一步步的走进诗中,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并且要时时注意抓住孩子们的回答,“一石激起千层浪”,说不定他们的回答会更好地让自己来感悟诗中的精华,更好的引领自己走进诗,喜爱诗。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篇6
20__年4月,我有幸在漳州市普教室举办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开课,我特别激动,也特别珍惜这次历练的机会。尤其是能近距离聆听专家评委的精妙点评,和与会老师的真诚互动,让我犹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回顾备课到上课的过程,确实经历了一次次的否定,在否定中改进、升华,这一过程对我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不言而喻的。 “独听寒山半夜钟”——选题缘由 “到客船”的“夜半钟声”在枫桥边悠悠回荡,从而使千百年来的读者着迷。因为这钟声回荡着历史的回声,使每位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联想到人生,人生苦短,来去匆匆,谁没有愁绪呢?谁都能从钟声有所得,这是我选择并喜欢这一课题的原因。 “几度经过忆张继”——文本解读 作者为什么会听到夜半钟声呢?因为睡不着,因为有旅愁、在思念。所以这首诗归根结底就是在写诗人的愁思,诗人创造了这样一个诗中有画、画中有声、朦胧多义的愁境。 这首诗的题目很精练。“枫”是季节;“桥”是地点;“夜”是时间;“泊”是事件,四个字, “吝啬”到了极点。 首句直接进行景物描写。“月落乌啼”,有声有色有情。在古诗词中,凡用“月”、“乌”者不外乎“凄愁悲苦”四字,不解人意的霜气偏偏充盈天地,为这深秋之夜和张继心中洒下丝丝凉意。视觉、听觉、触觉三管齐下,恰如其分地现出了他的心境。同样的景色在不同心境的人有不同的感觉。同样是秋夜对月独处孤舟,李白、苏轼二人定是要“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了。但换了失意的人,不过是“独步漫长宵,风过花零,遥望月空鸣”而已。 因此,作者在第二句中用一个“愁”字点出全诗主旨。寒水微波粼粼,江中渔火点点,一片片枯败枫叶划过张继心头落在水面,恰恰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对前途的迷茫,对国家内乱的担忧,他的心中仅剩下一种感情——愁。秋风送寒,独卧小舟,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这“对愁眠”甚至有几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苦伶仃了。于是,一个落第书生形象跃然纸上。 恰在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每年正月初一凌晨鸣钟一百零八响,因为佛法认为人生愁苦有一百零八种之多,故而鸣钟解忧。一百零八钟响,一百零八忧解,开始新的一年。这诚然是美好的祝愿,可惜张继秋季到此无缘聆听,他听到的是寒山寺每夜常例的“警世钟”,但这也让张继联想起了“钟声解忧”的传说。钟声声声敲在张继的心坎上,撞击他心中的苦闷,他多么希望这忧这愁真能随钟声而去。作者用这样两句作尾,应该是激励自己重燃生活的希望,使始终压抑郁结的诗境有了个还算昂扬的结尾吧!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篇7
在讲这篇课文的同时我让学生从复习字词开始,通过多想质疑,引入课文内容的教学。然后,通过多看图片,读句子,理解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再通过比较句子,理解书中的孩子多想去看看的迫切与渴望。最后让学生欣赏书中的每一幅图,在边欣赏边讲解的过程中将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从而获得与作者相似的情感体验,为情感的激发创造条件。本文的重点是识字和练习朗读。难点是读好诗中的长句子。
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让学生反思朗读课文,理解弯弯、北京、天安门、多想等词语。较难的词,如遥远,可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告诉学生山里的人走出大山,坐火车到北京需要几天时间,路途非常远。我还让学生观看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图片,让他们领悟壮观的意思。
在朗读时,第一、二句语速舒缓,体现我沉浸在遐想之中,留下想象空间。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这个句子较长,要指导学生把句子读通顺。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朗读时语气要强烈,突出多想,表达出我向往北京的强烈愿望。通过指导朗读,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也激发出孩子们和他们心愿一样想去看看北京。无声胜有声,我想爱国主义情感已经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了。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