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了 >工作计划

秋天到怀念教案参考5篇

我们的教学将依据教案中的步骤进行,教案应与课程目标紧密相连,相互支持,总结了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秋天到怀念教案参考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秋天到怀念教案参考5篇

秋天到怀念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课后能诵。

2、把握诗歌内容,能说出诗中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过程与方法

读中开始,初步感知—找准意象,品味语言—充分想像,再现意境—教师小结,艺术创造—活动仿写,智能提升。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读中开始,初步感知—找准意象,品味语言—充分想像,再现意境—教师小结,艺术创造—活动仿写,智能提升。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幻灯1并播放音乐“秋日私语”——教师导语)

秋天是个宁静的季节,忙了一夏的世界安静下来了;秋天是个幽怨的季节,客走他乡的游子纷纷做起了回乡梦;秋天还是个多情的季节,你没听说过“信誓旦旦,秋以为期吗”?秋天更是个严重的关头,沙场也要秋来才点兵!今天,我们坐在秋日里,也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那么,你们眼里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抽2个学生回答)

1、在你眼中,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呢?

2、文人墨客笔下的秋天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赏图说诗)

①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幻灯2)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秋词(刘禹锡)(幻灯3)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诗人何其芳笔下的秋天呢?

板书课题:(幻灯4)

秋天何其芳

二、作者介绍(在幻灯4中打出)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作品诗歌《汉园集》,散文集《画梦录》。

三、朗读感知

一读:读准字音。

1、请一位同学朗读。

2、学生评议后正音。(幻灯5)

丁丁zhēng背篓bēilǒu肥硕féishuò栖息qīxī

归泊bó寂寥jìliáo枯涸hé清冽liè

梦寐mèi乌桕jiù鳊鱼biān

二读:读顺。注意节奏和重音(幻灯6、7、8)(ppt播放配乐诗歌朗诵《秋天》)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三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全班朗读第一节,返回幻灯6)

四、整体感知,体会意境

(一)学习第一节——农家里的秋天。

1、设置问题,把握内容(意象)【ppt展示(幻灯9)】

①诗中所描述的秋天属于什么地方的秋天呢?(乡村)

②你们是通过那些景物看出来的?(露珠、幽谷、镰刀、背篓)

③中心句是哪一句?(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2、设置问题,品味语言,感知艺术。(幻灯10)

①用词形象生动,贴切传神。(学生找词语)

“满披”:形象地表现出清晨晶莹的露珠披满大地的景象。

“飘”:贴切传神。

②拟人的修辞,意味隽永。

“饱食过稻香的镰刀”:拟人,写丰收之景。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拟人,概括秋天在农家里的情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3、借助意象,进行想象,体会意境。(幻灯11)

清晨挂满朝露的时候,丁丁的伐木声便传出幽谷,震落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午时的田野,仿佛还飘着阵阵稻香,稻田里挥镰割稻的农夫,早已放下饱食的镰刀,满心的喜悦就是那笑盈盈的脸庞;傍晚,竹篱间,瓜果飘香,人们摘下一篓篓沉甸甸的秋果,把丰收的秋天也带回了农家里。

4、你可以为第一节起个美丽的名字吗?(农家丰收图)

(二)讨论第二、三节——渔人的秋天牧羊女的秋天

1、作者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来表现乡村秋景的?(幻灯12出示问题)

(1)体现农家特色的:背篓渔船

(2)表明秋天天气的:露珠冷雾白霜

(3)暗示秋天事物的:蟋蟀溪水

展开全文阅读

2、语言品味

(1)第二节中心句是,“秋天游戏在渔船上。”从哪些词句可见是“游戏”?“游戏”有何韵味?

①“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②“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一句的比喻似拙实妙。

a、用青鳊鱼来比喻乌桕叶的影子,形象生动,给人以想像。

b、网起的是乌桕叶影子,不在鱼,而在渔,在游戏。

③“游戏”——写出了渔民那份安适自由、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2)第三节中心句是,“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怎么理解“梦寐”?

“梦寐”的本意是睡梦。梦寐一词,不仅表现出秋天的农家和渔船在牧羊女的眼中是梦幻般的美,同时也是牧羊女眼里写满的淡淡的情思。

3、请为另两幅起名字并用美丽的语言说意境(课外作业)

五.审美提升,感悟秋天——那一种氛围

(一)教师小结(时间不够则简——幻灯17)

板书设计(幻灯13)

丁丁飘听觉悠远

山谷伐木

农家丰收图场景露珠震落视觉触觉情韵

篱间背瓜果欣喜笑盈盈心情表情(想像)

栖息视象化松弛、闲静

秋环境氛围雾霜露清凉冷寂朦胧

霜晨归渔图活动撒网收渔摇桨淡远清静

天游戏闲适宁静悠远

草野蟋蟀溪水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起兴外景

少女思恋图笛声心灵萌动内情

梦寐微妙心灵深处

(二)悟秋天,学生活动(幻灯14)

秋天到怀念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章细节,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3.品读文章质朴深沉的语言。

4.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过程与方法:

从情境创设和情感铺垫导入,解读“我”和母亲。引导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体悟亲情和生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作者和母亲的经历和感受,真正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并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品味揣摩语句,深入理解课文。

2.走进“我”和母亲的内心世界;感受母亲形象。

教学难点:

切实体会母爱的博大无私,指导学生学习如何面对磨难。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引导法、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通过情境创设和情感铺垫导入,反复品读课文,逐步深入理解课文。

2.学生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激发学生阅读体验。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入:

教师出示ppt并朗读:

我一直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听,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这段文字节选自史铁生的散文《有关庙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一个人强烈的想念之情,这个人便是他的母亲。学习了史铁生回忆母亲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我们会对这种情感有更深的体会。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走进作者

播放视频课件《秋天的怀念》作者介绍。

1.史铁生虽遭遇了不幸,但他最终走出了人生的困境。看完视频,说说史铁生取得了哪些成就。

2.课件展示: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xx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词)

3.导入下一环节:史铁生不仅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学作品,而且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光辉照亮了很多人的心。那么,是谁照亮了史铁生的心?

板书:史铁生──被母爱照亮的人

下面,一起来欣赏《秋天的怀念》吧!

?设计意图】1.营造情境,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突出史铁生的成就以及母亲的重要性。2.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走进课文。

(三)感知课文

1.播放情境课文宣泄的痛苦并引导思考:

(1)当初,史铁生如何面对“双腿瘫痪”遭遇?(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分析理解)

(2)母亲又如何面对“暴怒无常”的“我”?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体会母亲内心的痛苦)

2.播放情境课文秋日的遗憾并引导思考:

(1)母亲为什么要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唤起“我”对生活的勇气,鼓励“我”要好好活)

(2)这段文字对母亲作了哪几方面的描写?(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3.播放情境课文烂漫的秋菊并引导思考:

(1)在前文中找出和最后一句话照应的句子。

(2)把题目“秋天的怀念”改为“怀念母亲”好不好?

不好。一是作者以季节的变化来组织材料的,“秋天的怀念”体现了这一点。二是文章末尾描写了秋天的菊花,起了衬托心情和揭示主旨的作用。改为“怀念母亲”则体现不出作者精巧的构思。

4.自读课文,读出人物的情感。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听读、朗读、思考、讨论中感知课文,重点感知“我”和母亲的形象。

(四)解读人物

第一,解读作者的心路历程。

同学们!下面让我们细细品读文章的语句,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1.播放课文解析从绝望到希望──探究作者的情感脉络。

2.提出并探讨问题:

①“北归的雁阵”“甜美的歌声”为什么会让“我”更加痛苦?

②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一下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问题一:“北归的雁阵”带来春的信息,其自由自在飞翔的样子让人羡慕;“甜美的歌声”往往激起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在这些美好的事物的反衬之下,双腿瘫痪的史铁生会觉得更加痛苦。

明确问题二:“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写出母亲忍受着巨大的病痛折磨却包容“我”的喜怒无常,侧面表现作者的内疚;“再也”写出了深深的遗憾。

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找出相关的句子细细体会。

第二,解读母亲的形象。

1.组织讨论:母亲的感人形象是通过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体现出来的,画出你感受最深刻的'句子,小组交流,说说其动人之处。

2.出示《我与地坛》里的一段文字: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对照上面一段话,结合文章相关语句思考:为什么“这样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引导学生从三方面理解:一是母亲深受病痛折磨;二是“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三是担心儿子不能“好好儿活”……

设计意图

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品读重点字词及具体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五)写法探究

探究“借景抒情”的手法。

探讨问题: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要详细描写多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绽开得烂漫?

一是通过菊花的烂漫衬托作者对生活的热情,这是以景衬情的写法;二是以菊花照应上文“母亲生前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这件事,借菊花怀念母亲,同时照应了题目。

设计意图

引导了解常见的写作手法,体会写作手法的作用。

(六)活动学习

主题:说说给我最关爱的亲人。

参考文本素材秋天的怀念活动设计。(主题:感恩母亲)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七)布置作业

1.布置检测练习。

参考秋天的怀念同步检测。

2.拓展阅读。

史铁生的其他作品《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写一篇读书笔记。

设计意图

1.基础知识巩固。

2.让学生感受母爱并用行动和语言表达感情。

秋天到怀念教案篇3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设计特色:

体味情感,以情激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我”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扣题探读,激情导入。

1、整体感知。

鼓励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猜测课文内容,如: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他(她)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自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2、激发情感。

在自读的基础上,指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配乐(“世上只有妈妈好”)朗读,使学生再一次感受催人泪下的母爱,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自由研读,真情感知。

1、画一画。

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标标画画,画出自己受感动的句子或段落,为体会文章思想奠定基础。

2、想一想。

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课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说一说。

在想一想母亲是怎样一个人的环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点拨引导:你为什么认为母亲是一个这样的人?让学生从课文中充分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母亲的看法。这里可以分两个步骤进行:(1)小组普遍交流。(2)全班重点交流。说的时候要求学生抓住“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来说,尽量说的详细些。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通过抓住课文中重点段落、句子、词语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知了母亲对儿子伟大无私母爱的世间真情。交流重点围绕以下两个方面:(一)“母亲”关心“我”的四件小事(可以让学生概括说,也可以用课文中的原句);(二)“母亲”面对“我”时的表情、动作、语言的句子。

4、议一议。

让学生通过母亲为儿子所作的小事讨论一下:母亲的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爱,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自由表达,这一过程使学生母亲对儿子那片真情,那份伟大无私的母爱再现学生心中,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三、重点择读,深情感悟。

在学生感知了“母亲”对儿子的.舔犊深情后,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通过这些小事,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可以从两方面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怀念:

(1)作者陈述了母亲为他所做的那些小事,母亲一个小小的动作,细微的神情,只言片语,都使作者记忆犹新,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2)最后一个自然段,妹妹陪“我”看菊花,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那些菊花,也许正是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怀念。

四、入情入境,实情表达。

1、诉说心声。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那种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已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在此,抓住时机给学生虚设情境,诉说心声。可以这样假如清明节到了,你就是作者,站在母亲墓前,要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表达。

2、笔尖生情。在学完了课文之后,学生肯定被文中“母亲”的伟大母爱所打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巧妙地以“情”激“情”,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歌颂一下自己的母亲,或者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真正点燃学生爱的情感,从而使文道得到统一。

3、师生同唱《懂你》。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我主要采取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学生自由读文,充分感知课文内容,小组合作、交流,深刻感悟课文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一片深情。在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后,让他们自由表达内心的感受。

秋天到怀念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把握文中重点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朗读,把握本文感情基调的变化,注意语气、节奏。

3.了解本文深沉含蓄的抒情特点,深入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4.理解本文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母爱和生命。

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深沉含蓄的抒情特点,深入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2.理解本文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母爱和生命。

一、预学单(课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瘫痪()侍弄()憔悴()絮叨()仿膳()诀别()捶打()整宿()烂漫()

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0xx年的岁末,史铁生,这个地坛的孩子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我们将永远记得他留下的这段文字:“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a、gěib、jǐ)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a、qūb、qǔ)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人生如果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存在的魅(a、mèib、guì)力。”

3、了解作者:

史铁生,作家,代表作有小说《》《》《》,

散文《》《》《》等。

4、通过预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完成下列结构导图:

人物事件

“我”

秋天的伟大的母爱

怀念

母亲深切的.怀念

妹妹

二、互动单(课堂)

探究点一: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及课文主题。

探究点二:说一说本文题目的含义,你是如何理解文中“好好活儿”的?

探究点三:找出文中人物描写及景物描写的语句,分别品析其描写作用

三、课堂练习

5、细读课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已悟透生活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

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2)文章结尾写“我”去北海观赏菊花,你认为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

6、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坚韧、顽强。

b、本文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c、本文采用了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

d、本文不是以情节的曲折巧妙取胜,而以从“平淡”中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

四、课后练习

从下面的话题中选择其一,认真写作,在本内交流:

1、假设史铁生站在母亲的墓旁,你觉得史铁生会跟母亲说些什么?请你用第一人称来写,

字数在100字左右。

2、如果史铁生能收到你的来信,你会给史铁生写些什么呢?请写一写,字数在200字左右

五、反思总结(困惑或收获)

说明:请每位老师根据集体主备研讨后,使用发现问题及时用不同颜色字体记录,第二次集体备课时交备课组长,定期交教务处以便考核。

朱自明

秋天到怀念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 积累字词,掌握文学常识。

2. 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3.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重点

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难点

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你认为秋天是什么样的季节?

小结:是啊!秋天硕果累累、大地丰收,是多么美好的季节。然而在作家史铁生的心里,秋天却弥漫着无限的伤感,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家史铁生走进秋天的故事——秋天的怀念。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瘫痪 暴怒 沉寂 捶打 憔悴 央求 诀别

2.简介作者:

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出处:《史铁生作品集》 文体:散文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课文标题是“秋天的怀念”,请问文中怀念的是谁?文中有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明确:文中怀念的是“母亲”。两次写到秋天。之所以是“秋天的怀念”,一是因为母亲是秋天病逝的,秋天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二是因为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三是因为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课文以此为题,是为了更好地抒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4.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语句说明。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

5.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明确:是母亲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引导,追问,学生圈点勾画,思考回答。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数字30到35教案精选5篇

秋天花园的作文参考5篇

创业从0到1心得体会参考5篇

绘画秋天的树教案6篇

幼儿园秋天的水果教案6篇

冬至到故事教案6篇

数字30到35教案优质6篇

认识数字11到13教案6篇

秋天落叶的作文参考7篇

秋天果园作文参考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60880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