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了 >工作计划

新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推荐5篇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常常反复推敲教案的内容,通过制定清晰的教案,我们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总结了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新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推荐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新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推荐5篇

新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地读出几时几分;知道某个时刻时针、分针在钟面上的位置。

2、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理解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建立时、分、秒的量感,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准确读出钟面时间。

教学难点:

准确读出几时几分,会用电子表表示方法和几时几分的'表示方法表示时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时钟教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景)

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小白兔失败后非常后悔,决心以后再也不骄傲了,有一天他又碰到了老乌龟,他们决定绕着这些树围成的圈再进行一场比赛,我们一起喊口令,让他们同时开始“预备、开始……”

比赛结束了,乌龟跑了多少?兔子跑了多少?

一共有几个空挡

他们跑的路程不同,但是时间怎么样啊?(他们同时起跑同时停,跑过的路程怎么样?)这个龟兔赛跑的场面像我们生活中的……:钟表

钟表告诉我们什么?怎样才能认识和掌握时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时和分。

二、过程

1、课本20页投影。(分针、时针的认识)请你说说钟面上有什么?学生交流

师总结:较短的指几时的针叫时针;较长的指几分的针叫分针。

2、再观察一下钟面上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钟面上共有几个小格。(小组合作、交流)

师:5格5格数共有xxxx小格,(5、10、15、……60),分针走一小格是xxx分,分针从12到1是xxx分,从12到4是xxx分,从12到9是xxx分,分针走一圈是xx分

师:时针从12到1走了xxx大格,经过xxx小时。从12到3走了xxx大格,经过xxx小时。让学生得出时针走一格就是一小时的结论。

请学生举例说说时针走几格经过几小时。

师:实际生活中,分针和时针都是在同一桌面上同时同向转动的,只是它们快慢不同。(多媒体或教具演示:分针转一圈时时针的变化)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

分针走一圈是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一时

一时=60分,60分=一时

3、师:你知道一分钟有多长吗,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吧。(音乐)

你能在一分钟里做多少事情?(生交流)

抓紧一分钟,我们能做很多事情。

看看在一分钟里你能完成几道口算题。(生操作、交流)

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

师:我们上一节课几分钟?课间休息几分钟?再加几分钟就是一小时?

4、认识钟面(教具)

新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2

?米的认识》:

(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5、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

二、探究体验。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并贴上标签),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王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

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量一量。

交流。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

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牌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组织交流。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新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3

课 题 生活与百分数

教学目的

通过设计合理存款方案的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练地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经历信息搜集的全过程,提高搜集信息和综合运用信息解决百分数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 点:经历搜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难 点:设计合理的存款方案。

一、活动??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储蓄的相关知识,知道了生活中离不开百分数,今天我们就继续来研究生活与百分数。(板书:生活与百分数)

昨天我给大家留了一个作业,让你们去调查一下附近银行的最新利率,并与教材上的利率表进行对比,了解国家调整利率的原因。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你们知道国家为什么要调整利率吗?(向学生介绍:国家为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增长,需要根据不同的社会情况来随时调整利率。)

二、活动二

(1)调查理财方式。

师:除了以上关于利率的事情,你们还调查到了什么?

(2)提出探究问题。

课件出示:李阿姨准备给儿子存2万元,供他六年后上大学,请你帮李阿姨设计一下,黑板上的三种理财方式哪种的收益更高?

(3)学生用计算器独立完成后,进行小组内的交流。

请三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三种方式的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的教学中,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的.方式,先让学生讨论清楚三种储蓄方式,然后自己独立思考,再列式计算,最后通过对比发现本金和存期相同时,利率越高利息越高。

3、千分数和万分数

(1)千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千分数。千分数也叫千分率。与百分数一样,千分数也有千分号,千分号写作“‰”千分号具有一切百分数的特点。例如:某市20xx年人口总数是3500000人,这一年出生婴儿28000人,该市的人口出生率是8‰。20xx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1604万人,出生率为11.93‰,死亡人口960万人,死亡率为7.14‰;自然增长率为4.76‰。

(2)万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万分之几的数,叫做万分数。万分数也叫万分率。与百分数和千分数一样,万分数也有万分号“?”。万分数也具有一切百分数和千分数的特点。例如:一本书有10万字,差错率不能超过1?,即该书的差错数不能超过10个。

三、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新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4

教学内容:教材p7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并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做事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大于、小于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昨天请同学们调查了关于家用电器的'价格,谁能给我们说说你的调查结果。(指名汇报)

电冰箱2413元;洗衣机825元;彩电4593元;电脑4998元……

同学们真能干,看得很清楚。今天我们就用这些价格信息来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二、新授:

1、师:你们可以从中任意选择两样商品比一比,看看谁贵谁便宜?能不能用“□○□”这样的形式写下来?

2、学生活动。

3、师:谁能汇报一下,你们选择哪两样商品,谁贵谁便宜?并用□○□式子表示出来了。

4、式子都整理在下面并编上号,你们给它们分分类,好吗?(自由分类。)

①825t;2413 ②2413t;4593 4998="">2413 ④825t;4593

⑤825t;4998 4998="">4593

你认为可以怎么分?(指名回答,分类情况。)

5、老师出示:第一类①④⑤ 第二类②③⑥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你认为位数相同怎么来比较大小,位数不同又怎么比较呢?(小组讨论)

(1)问:谁能结合例子来说说?(指名学生回答。)

问:如果二位数和三位数比、三位数和四位数比,四位数和五位数比呢?

(2)谁能说说位数相同的数怎么比较呢?千位、百位、十位都相同,比哪一位呢?千位、百位、十位、个位都相同,又怎么比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自己能通过分一分、比一比、看一看、议一议,发现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三、巩固练习:

1、找到和自己收集一样商品的好朋友,两人将价格比一比。

2、在○里填上“t; 或>、=”。(看屏幕回答)

299○302 4780○3987 1010○999 568○570

6029○6031 3248○3249 1456○1456

3、有三个小朋友,他们为三个数排了队请你看看他们排得对不对。

小羽:1010>936>963

小舟:1010>963>936

小健:936>963>1010

4、游戏:找座位

请四位同学上台来,每人拿一张数字卡片。请这四位同学互相帮忙、合作,按老师要求组成数字。

5、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四、作业:79页 第4、5题

新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例1,以及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加减或乘除混合运算,学会解答同级两步混合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含有同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口算。

23+5 32-6 7×6 72÷9 67-30

38+5 28÷4 4×5 45-2 36÷9

学生口算,说出得数。

2.开火车连算。

教师用卡片先出示前两个数,再出示第三个数。

4+5= 9-3= 15-7= 8+4=

3×8= 24÷6= 36÷9= 4×8=

54÷9= 6×2=

3.算一算。

58-14+6=

交流:你还记得这道题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吗?(有加有减,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

二、互动新授

1.加减问题。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算式。

53-24+38

师:观察这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生:先算53-24=29(人)再加下午的38人,一共有67人。

师:那老师想问问你们,像这样有减法又有加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计算哪一步呢?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减法有加法,我们应该先算哪一步呢?

学生:从左往右。

2.乘除问题。

你们真是好孩子,我们来看看小明遇到什么困难,他想请大家帮他算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15÷3×5

师引导观察这个算式,提问: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

学生:先算15÷3=5 ,再算3×5=15

师:同学们你们真棒,这么快就帮小明解决了问题。想一想像这样有乘法,又有除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记算哪一步呢?

学生:从左往右。

15÷3×5

=5×5

=25

我们先算15÷3,得出5,再把这个商5与原来的算式中的“×5”写在下一行。接着我们计算5×5,其结果为25,将其写在第三行。25也是整个算式的结果。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板书)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1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人算式里面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小组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

3.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3题。

“哪张荷叶上的算式计算是对的?”学生判断,说说判断的方法,说说不对的地方在哪里,把它改正过来。

集体交流。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是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3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6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6篇

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6篇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6篇

冀五年级下册数学工作总结6篇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8篇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8篇

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精选7篇

七年级下册数学工作总结7篇

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模板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56544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