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利用教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常常反复推敲教案的内容,下面是总结了小编为您分享的新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新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步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法启发:
思考法 学法 自主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教具:
情境图 学具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复习,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春天到了,看公园多美啊!你们想不想也到公园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呀?但去之前我们先要为自己准备午餐。
教师:看,这是超市的食品专柜,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一包饼干7元,一个面包4元,一个蛋糕6元,一盒牛奶2元,一筒可乐3元。
学生1: 23=6(元)6+7=13(元)
学生2: 23+7=13(元)
教师:这2种方法都很好。
教师:二位同学说的都很好,老师告诉你们第2个同学列的算式叫做综合算式,今天要学习的混合运算。
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2. 教师提出:我们应该怎样算?
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
交流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
综合算式53-24+38 1535
=29+38 =55
=67 =25
适时点拨和指导学生脱式计算的格式、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先说一说每一步运算求的是什么,理解分布解答和综合算式解答的联系。
例2 7+43
=7+12
=19
观察这个算式,你发现什么?
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
53-24+38 1535 7+43
=29+38 = 5 5 =7+12
=67=25 =19
新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初步学会用乘法 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尝试不同的算法,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优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引导中探索,探索中提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乘法口诀,你还记得吗?我们试一试背出乘法口诀表。(学生背出乘法口诀。)
(1)用口诀算出得数。
6×3=2×4=4×5=2×3=
(2)填空。
3×( )=63×( )=9
4×( )=12( )×3=12
( )×4=205×( )=15
说一说( )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
2、把12个○卡片平均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呈现教材第18页例1情境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提出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学生交流自的分法及写出的除法算式。
教师板书:12÷3
2、探讨计算方法。
(1)引导:我们可以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请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
汇报交流,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
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可能方法有:
①把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第一只分3个,剩9个,再分给第二只,剩6个,再分给第三只,剩3个,第四只分3个,正好分完。
②1只猴子分3个,2只猴子分6个,3只猴子分9个,4只猴子分12个,正好分完,那么,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4只小猴。
③摆一摆。
每只猴对应摆3个,4只猴正好分完12个,12被分成4个3,根据3乘4等于12,三(四)十二,,那么12除以3的商是4.
这样的方法是直接用乘法口诀计算,我们在计算12÷3时,想3×( )=12,三四十二,就可以直接得出12÷3=4
……
(2)教师引导:刚才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为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小结:第三种可以用乘法口诀想商,比较简便,我们可以试一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进行计算。
算一算:12÷4=
(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
出示教材第18页“做一做”的习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请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是几?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如:求12÷6的商,想6和几相乘得12,因为“二六十二”,所以商是2。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1题。
让学生根据画面信息,说说6÷3表示什么?(把6个气球每3个分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或把6个气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6÷3等于几,让学生自己计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2题。
(1)让学生根据画面信息,完成填空。(有12盆黄瓜苗,4个花盆,平均每盆种几棵?)
(2)组织学生交流。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哪句口诀求商。这节课同学们学会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计算,老师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新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初步理解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2.借助计数器掌握三位数的数法,并且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关系”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会正确地数三位数。
教学难点 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例1中一、十、百、千挂图、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观察下面每组数是怎样数的?
(1)71、72、73、74、75、76、……。
(2)49、59、69、79、89、99、……。
第(1)小题是一个一个地数,第(2)小题是十个十个地数。
2.99是几位数?再添一个是多少?
二、揭示课题
100是几位数?100以后的三位数该怎样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位数的数法”。(板书课题:三位数的数法)
三、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教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①多媒体显示一个“正方体”,问:这是什么?几个小方块?
教师贴出1个小方块的实物图,并板书:??
②逐个显示小方格,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从1数到10(这时进行多媒体动态演示:10个小方格靠拢成为一条)。提问:多少个一是十?十里面有几个一?
教师在小方块的实物图左面贴出一个木条实物图,并在下面板书“十”。
③刚才我们是几个几个地数?多少个一是十?
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2)教学“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①提问:现在屏幕上有一个十,我们能不能一十一十地数呢?
②随着屏幕上木条逐个出现,学生一十一十地数,当数到九十时,老师提问:几个十了?再添1个十是几个十?是多少?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贴出“一百”的木块实物图,并板书:一百。
③我们是几个几个地数,多少个十是一百?
板书: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教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①现在我们能不能一百一百地数呢?(板书:一百一百地数。)
②谁能一百一百地往后数?
学生数数时,屏幕上逐层出示木块图,当数到九百时,提问:再添一个百是几个百?是多少?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随后贴出“一千”的木块实物图,板书:一千。
③多媒体快速重现从一百数到一千的动态画面,强调“10个一百是一千”,并进行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以上教学过程,贴图形成如下板书:
(4)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理解“相邻”的含义。
“百”和“千”是我们新认识的计数单位,它们是互相挨着的邻居,所以我们说它们是相邻的计数单位。(板书:相邻)
想一想:“百”和哪个计数单位也是相邻的?“十”和哪个计数单位相邻?
(5)理解“十进关系”。
十里面有10个一,10个一是十,我们就说十和一是十进关系。(板书:十进关系)
一百里面有几个十?10个十是多少?百和十是什么关系?
百和千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是十进关系?
以上过程,形成如下板书: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每相邻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吗?
(6)教师简要小结:一、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它们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今后可以根据需要,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数数。
2.教学例2。
(1)初步了解计数器。
仔细观察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百位是右起的第几位?请你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找出千位。
(2)出示例2第(1)小题。
教师在计数器上演示,边拨珠边数数,一百零一、一百零二、……,当数到一百零九时,提问:再拨一个珠子该怎么数?
教师边拨珠边说明,再加一个珠子时,个位上就有10个一,10个一是十,这时要拨去九,进上一。
当拨到一百一十九时,教师提问:接下去该怎么拨?一百一十九后面的数是多少?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再练习一遍,要求边拨珠边数数。
(3)出示例2第(2)题。
重点讲清从一百九十九到二百的拨珠过程,引导学生观察这时各个数位出现的变化。
3.学生看书,质疑问难。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第22页例2下面的做一做。
采取边练边讲的形式进行,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练习六第1题。
五、课堂小结
提问:(1)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1.10个一是( ),10个十是( )。
10个一百是( ),10个一千是( )。
六百九十九前面一个数是( ),后面一个数是( )。
和八百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2.从六百七十八数到八百一十。
七、思考练习
有30个桃,最少拿出几个后,就正好平均分给7个同学?
新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或方块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在这天晴气爽的季节拉开了序幕。瞧,运动场上小动物们赛得可热闹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的情况吧。(电脑出示主题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猴子有几只?小兔有几只?小狗有几只?
生2: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生3:我想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
[评: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冲击作用,创设生动有趣的动物运动会场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作好铺垫。]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如何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2、跳高和长跑是比赛的项目,我们可以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
项目 合计 跳高 长跑
只数
3、除了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还可以根据什么来统计?
生:动物的种类。
动物种类 合计 狗 兔 猴
只数
4、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完成上述两张统计表。
5、交流:看了两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6、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1:统计的方法不同。
生2:合计都是13。
生3:我明白了对同一中场面进行统计,虽然统计的方法可以不同,但总人数应该不变。
[评:统计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统计教学,重点不是教知识点,也不是教技能,而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本段教学中,自然的让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7、厨师小猪和裁判长小鹿也来了解情况,要求你们向它们推荐最合适的统计表(小组讨论)
交流:
生1:我向小猪推荐统计动物种类的那张,因为小猪是个厨师,它应该要了解各类小动物分别有几只,才能决定买什么菜,什么多买些,什么少买些。
生2:我也同意向小猪推荐统计动物种类的`那张。如果它不知道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它就不知道买什么菜,买回的菜也不合小动物的口味。
生3:我向小鹿推荐的是统计项目的这张。因为当裁判员就应该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选手参加,这样才能更好的组织比赛。
[评: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8、小结:
通过刚才的统计,让我们明白了: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标准下的统计结果具有多样性。
新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5
课题名称
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计算加、减、乘除混合算式。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运用脱式计算进行计算在前面的学习种没有讲过,这个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要求学生不但要运用刚学过的知识,还要将新学知识与之紧密联系在一起。
难点分析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只是在一年级接触了一些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且还没有接触过带有乘除法的综合算式,对脱式计算也是第一次接触,比较陌生,因此在计算的过程中要运用几种新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难度相对较大。
教学方法
填写示例
1.通过复习勾起学生对学过知识的回忆。
2.根据学过的知识为乘除法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3.通过练习进行巩固。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
35-20+10=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一、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67
计算时,一步一步的运算,并且一行只写一步算式,等号上下对齐写在算式的左下角,我们就把这样的的计算叫脱式计算,也叫递等式计算。
通过复习回顾等发现:一道题中有加法和减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知识迁移
我们知道了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那下面这个综合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15÷3×5(一道题中有乘法和除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一、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
9×4÷6
二、改错题,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写出改正过程。
5-26+4 56÷7×2
=35 -30 = 8×2
=5 =16
小结
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