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写好了可以使教师们充分准备接下来的工作,一份详细的教案是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有趣的,总结了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班科学课教案精选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班科学课教案篇1
【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3—4岁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并发现其明显特征,而且能用多种感官或动作去探索物体,关注动作所产生的结果。 设计活动时,我结合小班幼儿“认识靠行动”的年龄特点,尝试运用“在探索中发现”的教育理念。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以“木耳”为主线贯穿教育活动,通过寻找——观察——操作——表现——探索,引导幼儿在说说、玩玩、做做中,持续引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木耳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
2.会用肢体动作表现木耳泡发的变化过程。
3.初步培养幼儿喜欢探究科学的兴趣。
【重点】
感知木耳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塑料杯12个、小毛巾12块、小勺子12把、盘子6个、木耳若干、温水
【活动流程】
一、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1.通过寻找“宝贝”,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请小朋友拿出来,摇一摇、晃一晃、听一听,猜猜里面是什么?
2.观察“宝贝”的外形特征
(1)请宝宝们仔细看一看这件宝贝是什么颜色的?
(2)摸一摸什么感觉?
(3)那这件宝贝到底是什么呢?
3.木耳自我介绍
小结:大家好!我的名字叫木耳,我的身体黑黑的、干干的、硬硬的。我的营养价值可高了!我体内除了含有大量的铁和维生素k以外,还可以排除人们体内残留在消化系统的灰尘和杂质呢!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游泳了,小朋友可以把我送入水中吗?
二、木耳实验、操作感知
1.幼儿动手操作实验,感知木耳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
2.小木耳、爱游泳,轻轻一放进水中。伸伸腰、点点头,转一转,扭一扭,打个滚儿乐游游。小小木耳有变化,小朋友仔细看看它,用你的小手摸摸它,发现木耳有什么变化?
小结:原来小小的硬硬的干木耳泡水后会变大,变得湿湿的、软软的,这种现象叫作泡发。
三、肢体表现、整理认知
1.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木耳泡发变化的过程,感受其乐趣。
2.教师和幼儿一起随音乐表演,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动作表现木耳泡发变化的过程。
小结:原来,木耳泡发变化的过程还可以用这么多的动作来表演,那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我们来的时候看的那些东西跑哪里去了?
四、探索发现、生活延伸
1.引导幼儿观察多种食品泡发现象。
小结:桌子上这些东西可泡发的食品有……不可泡发的食品有……
2.运用已有经验分辨、讨论,干香菇遇到水会产生泡发现象吗?
延伸活动:
探索生活中更多可泡发和不可泡发的食品。
小班科学课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橘子宝宝的内外特征。
2、体验剥橘子、吃橘子的快乐。
活动准备:
布袋一个,内装有橘子,每组一盆橘子,毛巾每组一块
活动过程:
(一)神秘礼物导入
1、教师出示布袋,以神秘的口吻,请幼儿猜猜布袋里装的是什么。
2、请个别幼儿上来摸摸、说说是什么礼物?结论:是橘子宝宝。
(二)、感知橘子宝宝的外形特征
1、橘子宝宝长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等观察)
2、这么多的橘子宝宝都一样吗?
结论:橘子宝宝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圆、有的扁、有黄黄的,有绿绿的等。
3、圆圆的橘子宝宝像什么呢?
4、请小朋友摸一摸、捏一捏橘子宝宝,感觉怎么样?
(三)、体验剥橘子、吃橘子的快乐。
1、老师把橘子宝宝剥开来,看看橘子宝宝里面的秘密。
老师把橘子皮剥掉,里面是什么样子的?
2、你吃过橘子吗?是什么味道呢?
小结:橘子宝宝酸酸的、甜甜的、冷冷的、
3、幼儿尝试自己剥橘子、吃橘子。
4、你吃的橘子是什么味道的?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围绕主题《秋天的水果》,选取橘子这个农村自然物开展了这次小班科学活动。活动中能够使幼儿对生活中最常见的橘子有进一步认识,对橘子的内外特征有了较深的感知和了解。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摸一摸、猜一猜、做一做、尝一尝等活动方式不仅锻炼了幼儿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达的完整和规范,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大胆表达的欲望,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小班科学课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知道有些物体会沉,有些物 体会浮,初步 感知沉浮现象。
2、制作简单的能够漂浮的小船,交流制作的体会。
活动准备:
大水盆、水。大大小小的玩具船、玩具车、塑料杯、没有盖的盒、石头、笔等。
硬纸盒、泡沫板、三角形彩色纸、牙签,以及不同的美工材料。
活动形式:集体/小组
活动过程
1. 出示玩具车,请幼儿放在水中,观察玩具车在水中的情况。(下沉。)
2. 出示玩具船,请幼儿放在水中,观察玩具船在水中的情况。(飘浮。)
3. 向幼儿提问:
把玩具车和玩具船放在水中,你观察到了什么?
车和船的外形有什么不一样?
船像什么?
4. 出示塑料杯、没有盖的盒、石头、笔等,请幼儿放在水中,看看哪些东西像船一样浮在水面。
5. 老师示范利用纸盒等材料做玩具船:
在纸盒中央贴一小块泡沫板;
用牙签穿过彩色纸;
把牙签插在泡沫板上。
6. 请幼儿尝试自己做小船。
7. 请幼儿尝试放小船,看看小船能否浮起来。
活动评价
能初步判断哪些物体可以浮上来或沉下去。
能制作简单的能够漂浮的玩具船。
活动建议:
教师在组织本活动时尽量更多地给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随时捕捉孩子的新信息,以便生成新的活动。
将此活动延伸到家庭中,开展亲子游戏,鼓励幼儿探索家中各种物品的沉浮情况,并把新发现带到幼儿园,和同伴、老师分享。
活动适合在暖和的时间或地方进行。
小班科学课教案篇4
一、选材
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幼儿身边取材,水是幼儿生活中常见和经常接触的物质,幼儿很喜欢玩水,在玩水中幼儿不仅能充分享受玩水的乐趣,而且能扩大幼儿的知识面,幼儿对水的认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也不断深入,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关于“水”方面的知识,也是必须的,也体现让孩子在“玩中学”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所以我选择了玩水作为本次科学教育的教材。
二、设计思路
幼儿对水的喜爱似乎是一种天性,只要有时间、有机会他们总爱在水里玩耍、嘻闹,但又往往受到大人的制约,无法尽兴地去玩水。因此,我们经常发现在洗手时幼儿们经常把衣服袖子弄湿,或者是洗一次手要花很长的时间。为了彻底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尊重他们对水的兴趣,使他们对水有更多的了解,因此设计了“我们一起来玩水”这一活动。
小班幼儿的思维还处于直觉行动向具体形象过渡的阶段,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往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活动来实现,因此,整个活动以幼儿操作摆弄为主,同时由于小班幼儿的认知能力还比较弱,很难自觉发现水的一些基本特性。所以活动中要借助某些材料设法使水的这些特性显露出来,使幼儿亲眼目睹这一现象,这样幼儿才容易理解。
三、目标
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根据小班 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实际发展水平,我确定本次活动的目标为
1、在游戏中感知水的主要特性和用处,知道节约用水,体验玩水的快乐。
2、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在玩水活动中充分感受水的一些基本特性,这方面是注重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构建知识;难点是用语言表达自己看到的现象,这方面注重幼儿语言表达方面的培养。
四、材料与环境创设
材料:各种会沉浮的玩具,杯子,瓶子,勺,叉,各色颜料等物品。
环境创设:请家长与幼儿一同探讨有关“水”的话题,丰富对水的认识。
五、活动流程
谈话――操作感知――讲述讨论
六、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谈话“水真有用”。
教师与幼儿一同讨论水的用处及怎样节约用水,让幼儿知道:水真有用,没有水我们人类和动物、植物就无法生存,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
第二环节:操作感知“水真好玩”。
给幼儿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进行分散自由操作活动。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幼儿自由操作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幼儿初步感知水会流动的特性,二是让幼儿观察水的颜色变化,三是让幼儿感知是的浮沉。所以在自由操作,自由
探索的活动中,让幼儿减少探索的直觉行动性,增强探索的预见性,有助于让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逐步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
第三环节:讲述讨论(7分钟)
这一环节是组织幼儿进行有秩序的集体活动,是在第一环节自由玩水的基础上,让幼儿说说你在玩水的过程中用了哪些东西,是怎样玩的,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讲述后,教师作简单的小结。
第四环节:游戏:“吹泡泡”。
这个环节属于延伸活动,教师在水里加上洗洁精和肥皂粉,带领幼儿一同吹泡泡。
小班科学课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能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
2、在玩玩、摇摇瓶子过程中,发现声音的不同。
活动准备:
1、ppt课件《有趣的声音》。
2、图片:大鼓和小鼓。
3、小瓶人手一个,小盆每组一个,黄豆若干。
配套课件:小班科学课件《有趣的声音》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辨别生活中的声音(ppt)。
1、今天我们来比一比,谁的小耳朵最灵敏,你听!(ppt播放宝宝笑声)这是什么声音呀?你知道是谁的笑声吗?你们猜对了,这是小宝宝夜里睡觉做梦发出来的笑声。
2、可是天亮了,妈妈要请一个小动物叫醒宝宝,你听听是哪个小动物来叫醒宝宝的?(ppt播放公鸡叫声音,幼儿:大公鸡!)大公鸡怎么叫的?(喔喔喔喔)那除了大公鸡会叫,还有什么动物也会叫呢?会叫的小动物有很多很多,不过这次妈妈只请了大公鸡来叫醒小宝宝。
3、宝宝被叫醒了,你们听听,现在小宝宝在干什么?(ppt播放洗手声音)洗手的时候会有什么声音啊?(哗啦啦)
4、洗漱完,吃完早饭,宝宝准备坐上爸爸的大汽车去上幼儿园啦!汽车在马路上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ppt播放汽车的声音)马路上除了汽车发出声音声音之外,还有什么车也能发出声音?(ppt摩托车,自行车)马路上的声音有很多很多,我们下次再去慢慢听。
二、让空瓶子发出声音(实物操作)
1、到了幼儿园里,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啦,看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好玩的呢?(出示空瓶子)听听这个瓶子有声音吗?(没有),那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让瓶子发出声音呢?(幼儿尝试让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碰碰手、碰碰椅子、放东西到瓶子里等。)
师小结:瓶子碰到某个地方就能发出声音。
2、用瓶子装豆让它发出声音
师:我们在瓶子里装点豆子,瓶子能发出声音吗?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提醒幼儿盖紧瓶盖)
3、幼儿集体装黄豆
4、表演大鼓和小鼓
师: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有都有声音了吗?老师想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瓶子来学学这两样东西,看看,这是什么?(大鼓和小鼓)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就来学大鼓和小鼓的声音:
大鼓--我是一只大鼓,我的声音很大,咚咚咚咚咚。
小鼓--我是一只小鼓,我的声音很小,咚咚咚咚咚。
师:大鼓的声音很大,它是怎么发出来的呢?小鼓呢?(大鼓力气用的大,小鼓用的力气小)
小结:原来,大鼓要用大一点的力气,小鼓要用小一点的力气。
5、探究大小鼓的声音与装豆多少有关
师:小朋友们看,老师这里有两个瓶子宝宝,一个瓶子里面装了很少的豆子,我们来听听看像大鼓的声音还是小鼓的声音。另外一个里面装了很多的豆子,我们也来听听看。
小结:原来豆子要多放些,但是不能放满,力气大一些就是大鼓的声音了。
三、结束部分:
师:刚才我们听了各种声音,我们也自己动手让瓶子宝宝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原来我们的小耳朵能听到这么多好听的声音,但是有小朋友不爱惜自己的小耳朵,让自己的耳朵很受伤。以后小朋友要好好的保护我们的耳朵,也不要大声的喊叫,这样我们的小耳朵就可以听到各种好听有趣的声音了。
小班科学课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 体验运水的乐趣,在运水的过程中感知水的特性。
2 尝试使用工具运水,在探究中知道哪些东西能运水,哪些东西不能运水。
3 能大胆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乐于尝试和思考。
活动准备
玩水池一个,玩水工具若干,单反数码相机,背景音乐《水族馆》。
活动过程
一、情境创设组织幼儿玩水,让他们体验玩水的乐趣,感知水的特性
师:小朋友,你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揭去遮盖物,出现玩水池。)
师:你们想玩吗?玩具宝宝可喜欢你们啦!也想和你们一起玩,不过它有个小小的要求,玩的时候不要把衣服和地板弄湿,好吗?卷起袖子,我们一起来玩吧!(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用游戏的口吻把学习要求交待清楚,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快乐、自由的玩耍能够让孩子有机会学到更多语言。获得更多经验。)
师:休息时间到了。请小朋友把玩具宝宝放回水池,找个小椅子坐下来,拿块毛巾,擦干小手,再把毛巾放回到原来的地方。(教师动作示范,用无声的语言帮助小班孩子掌握学习常规。)
师:哪个宝宝给大家介绍一下,刚才你玩了什么?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引导孩子用语言大胆交流表达,学习说完整的话,丰富词汇。)
教师总结:小朋友都发现水会从有洞洞的地方流下来,水是会流动的。
二、动手操作提出问题,引导孩子寻找运水工具并尝试运用,探究哪些东西能运水,哪些东西不能运水
1 引导孩子猜测,了解孩子现有水平。
师:还想玩吗?水池里的水太少了,如果多一些肯定会更好玩。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够让水池里的水变得多一些?
师:我们可以把盆里的水运过来。水池里的水就会变多。怎么运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小班孩子思维形象具体,喜欢模仿和跟风,因此直接动手实验是最好的选择。)
2 引导孩子选择运水工具并尝试运用,鼓励孩子大胆尝试。
师:噢,我们可以请玩具宝宝来帮忙。小朋友,你们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好多玩具,请你们去找一找,试一试,把盆里的水运到水池里。(让孩子与材料充分互动,感受、积累相关的经验,孩子使用材料时会产生内在学习动机,享受并体验探究的快乐;教师观察引导,提醒幼儿发现问题,并不断尝试:教师用数码相机记录孩子探究学习的过程,拍摄典型的情景供讲评:背景音乐能够很好地激发幼儿的思维。)
三、体验交流结合照片讲评,引导孩子大胆表述发现,并将工具分类,提升总结经验
师(播放照片)提问:这是谁呀?你在用什么东西运水?它叫什么名字?请你把它找出来试给大家看看。(帮助孩子回忆。再现即时情景,展示和分享经验。)
师:它能运水吗?请你大声地告诉小朋友。(学习说完整的话,“××能运水”或“××不能运水,水从洞洞里流走了”。)
师:这是能够(或不能够)运水的东西的家。请你把它送回家。(学习按标记分类)
师:原来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够运水。有的行有的不行。剩下的玩具都想回家了,我们帮忙把它们送回家,好吗?送的时候可要开动小脑筋噢,千万不要送错了。如果你不知道它应该放哪里,请你想一想、试一试。然后再把它送回家。
师:它们都找到家了吗?你有什么发现吗?(帮助孩子梳理、提升、归纳经验)
师: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它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家,谢谢你们。它们回家了,我们也该回家了,到家里再找找看,哪些东西能运水,哪些东西不能运水。
活动延伸
1 引导孩子在生活中继续寻找能运水的工具,并探究变更的方法,使部分不能运水的工具能运水。
2 如果孩子们意犹未尽,提出了继续玩的要求,可组织孩子学习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长距离运水。例如让孩子将水运往室外,使孩子的学习经验得以运用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和提高。
设计意图与反思
本案例来源于我园小班主题活动“水搬家”,内容选择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符合幼儿的兴趣爱好。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决定了“玩”是本次活动的关键,整个活动过程既是“玩”的过程,也是“探究”的过程,又是相互“学习”的过程。因此,我通过“情境创设动手操作体验交流生活拓展”四大环节让孩子在探究中学习,乐学、爱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集中体现“解放、游戏、体验、轻结果”四大特点。
“解放”是探究式启蒙教学的基本准则,就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本活动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设置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了孩子的大脑,让孩子乐想;提供了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的材料,让孩子与材料充分互动,解放了孩子的双手,让孩子乐做:提供了体验交流的机会,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互动分享,解放了孩子的嘴巴,让孩子乐说:生活拓展引领孩子去感知生活中更多有趣的现象,解放孩子的空间与时间,让孩子乐学。
“游戏”是探究式启蒙教学的基本途径,其本质就是在“玩中学”。孩子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孩子的生活是游戏的生活,孩子的学习是游戏的学习。本活动通过设置游戏情境,让孩子在游戏状态中轻松、主动地建构知识,在情境中学习、在探究中发现、在交流中表达、在游戏中想象,孩子在获得、运用知识技能的同时,其情感、道德、创造、审美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体验”是探究式启蒙教学的基本内容,强调身体力行,从亲身的感受中去学习及领悟。所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十分重视各种探究对象的选择和情景的创设,以此引发孩子积极的体验心理,在独立和合作的各类体验情景中,以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自由地表达、质疑、讨论,乃至天马行空般地联想。与此同时,活动非常强调设计的探究对象和探究情景都非常契合幼儿的生活实际,促使孩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能够有新的发展。
“轻结果”是探究式启蒙教学的基本要求,就是整个教学中不看重孩子最后做出来的结果是什么样,而是看他们在整个参与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观察、思考、想象、记录、实验、讨论……我鼓励孩子动手操作,尝试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发现支持自己的观点,但不追求唯一标准的答案,这个过程就是“价值”,就是“结果”。
此外,本次活动打破了科学活动中“记录”的固有模式,将数码照相用于小班科学活动中的记录环节,尝试用现代化手段记录孩子最真实的做法和想法,帮助孩子再现即时情景,总结提升经验,解决了小班科学活动难记录的问题。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图形科学教案6篇
★ 科学磁铁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