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只有在结合实际教学内容的情况下,才能真正起到指导作用,要想让教学更具创新性,教师应在教案中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总结了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六年级优质课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六年级优质课教案篇1
一、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
“比的意义”是小学六年级第十一册教材中教学重点之一。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突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与写。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2)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理解并正确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
1、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
2、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能够发现数学问题。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4、当堂巩固,当堂反馈练习, 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学习方式的活动中理解比的意义。
5、采用激励、评价等多种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比较、多思考,善于探究与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的活动与安排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一则消息引起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学生对这则消息进行讨论、交流时,不但可以受到思想教育获得情感体验,同时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的意义”教学。
第一步给出班级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两个条件,请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根据学生列的除法算式,明确是男生和女生两个量在比,启发学生思维,除了用以前学的除法知识对两个量进行比较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进行比较。然后展开“比的意义”教学活动,说成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比多少。第二步看算式,运用新知识说说。(说明:从学生身边的数量中提取数学问题,从而引出新知识。运用旧知识进行传递,轻松快乐。)第三步,出示表格(填表)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不同类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在上面两个例子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出比的意义。
2、比的读法与写法、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的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主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然后组织同学们汇报学习成果,引导学生介绍求比值的方法。知道后,并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能够写出几个比的实例,计算出比值,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汇报过程中,寻找比值的规律,即可以是分数、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3、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
通过引导学生看板书,合作交流能够比较出“比”、“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填写出表格,再通过“相当于”这一词的理解,明确他们的区别。
(三)、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学习感受。
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学到了那些知识,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在学生汇报中,使本节课的知识点得以巩固。
(四)、多层次练习,巩固新知识。
练习形式多样,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增加了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六年级优质课教案篇2
教学内容: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师:你们回想近3个月深圳的下雨情况。
生:9月只下过一、两场雨雨量不大。
生:7、8月雨量较多,还有台风。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深圳的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也。
2、回顾旧知
出示2005年的甲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
师问: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这些原始数据?
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师:选用那种方法?
生:折线统计图。师:制成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好处?生:易于看清气温的变化情况。师:怎样制作? 生:先描点,还应标数,数不会标错。 生:画线要用尺子。 3、 引出新知
老师又提供了2005年的乙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这时你们又会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雨量呢?
好,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思考,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二、全班交流,形成方法
1、学生交流:(1)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2)这种统计方式有什么好处
(3)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从中说明两者的关系与功能。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并由两位学生板演并进行分析。
3、教师对学生在黑板上的统计图进行讲解。
(1)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主要要解决图例问题。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
(2)教师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想一想进一步分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的观察角度。)
4、通过比较,形成共识。通过比较大家都认为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能反应这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
三、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师:想想,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前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复式折线统计图。生: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四、巩固练习,复习小结
1、完成课本第62页的“试一试”。
2、小结: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它帮助我们便于看出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而且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 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通过自主交流与探索,比较,逐步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发现的统计方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数学知识
六年级优质课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会认“漠、燕、钩、何、脑、踏”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幅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
1、会认“漠、燕、钩、何、脑、踏”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幅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谈话:
?马诗》是一组以马诗为题材的组诗,共有二十三首,名为咏马,实则咏人。这首诗为组诗中的第五首,诗人借咏马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自己试读课文。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诗句)
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
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
(诗中一、二句展现出边疆战场的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图画,这是一幅任凭千里马奔驰飞腾的“画卷”。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络脑,快步驰骋在清秋的大地上?)
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集体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
你还收集了哪些和马有关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听吧!
板书设计: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六年级优质课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根据课本第9页至第10页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
2.能力目标:在设计图案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圆的对称性等特征。
3.情感目标:厂家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并能设计简单的图案。
教学难点:
在设计中,进一步体会圆的对称性等特征。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
两先两后学导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结合欣赏与红制图安排过程,进一步巩固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
板书课题
二、欣赏图案。
1.看一看:出示课本的教学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2.议一议:看到这些图案,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怎样组成的?
3.欣赏:老师出示教学挂图,学生欣赏美丽图案。
三、设计图案。
1.涂一涂。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中的涂一涂的第1题。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0页中的涂一涂的第2题。
2.做一做。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0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完成设计任务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展示,交流。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0页中做一做的第2题。
四、巩固练习。
先让学生自学课本第10页数学万花筒中的内容,再让学生按照图示的方式试一试,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展示和交流。
五、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优质课教案篇5
教学内容:
第25~26页,例2、例3及练习四的第3~8题。
教学目的:
1、过分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2、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每生准备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模具,大米,水,沙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2)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3)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组织学生实验分组合作学习
(4)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教师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5)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
学生叙述实验过程并总结结论,得出计算公式
板书:圆锥的体积= 1/3×圆柱的体积=1/3 ×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v= 1/3sh
2、教学练习四第3题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第4题。
4、教学例3.
(1)出示例3
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这堆沙堆的的体积。
(2)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由于这堆沙堆近似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高)
(3)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沙堆的体积)
(4)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26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7题。
学生先独立判断这三句话是否正确,然后全般核对评讲。
2、做练习四的第8题。
(1)引导学生学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③求出这堆煤的体积后,应该怎样计算这堆煤的重量?
(2)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四的第6题。
(1)指名学生先后回答下面问题
① 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多少?
② 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
③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④ 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科书第28页的表格中,做完后集体订正。
五、课堂练习
1、填空
(1)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
(2)等底等高的圆锥体是圆柱体体积的( ),圆柱体是圆锥体体积的()。
(3)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3立方厘米,圆柱体的体积是()。
(4)体积和底面积相等的圆柱与圆锥,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
(5)体积和高相等的圆柱与圆锥,圆锥底面积15平方厘米,圆柱底面积是()。
(6)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比圆锥的体积大()。
2、判断
(1)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的体积大 .
(2)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1/3.
(3)圆锥体、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
(4)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3倍,且底面积相等,那么他们的体积相等。
3、补充习题
(1)一堆煤成圆锥形,底面半径是1.5米,高是1.1米。这堆煤的体积是多少?如果每立方米的煤重约1.4吨,这堆煤有多少吨?
(2)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直径是28.26平方米,高是2.5米用这堆沙在10米宽的公路上铺2厘米厚的路面,能铺多少米?
(3)一堆圆锥形的煤体积是12立方米,底面积是6平方米,高是多少?
(4)在一个底面半径是10cm的圆柱形水桶中装有水,把一 个底面半径为5cm的圆锥形铁锤浸没在水中,水面上升了1cm,试问铁锤的高是多少?
(5)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多24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六、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是如何准确地记住圆锥的体积公式的?
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来看,主要是构建“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概念的认识,而这一认识的形成,靠文字和观摩演示都是苍白无力的,它需要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全身心的体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对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论进行对比和反思,悟出等底等高的必要性,从而明确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具体含义。
六年级优质课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2、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书写感情、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3、让学生感悟世间的至爱亲情,懂得感恩,懂得回报。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
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书写感情、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方法
朗读感知法、感悟思考法、合作探究法、想像创作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懂你》
2、出示主题,引出课题
十几年前,满文军凭借着一首《懂你》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能如此深情的演绎这首歌时,他这样说道:“在演唱这首歌时,我想到的是自己的母亲,她为了我能够唱歌,默默奉献了自己的全部。那时她用家里仅有的几百元钱给我买了录音机,来支持我学唱歌”。“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这是满文军的母亲对满文军深深的爱,更是天下所有的母亲对自己孩子深深的爱。满文军用优美的歌声,动听的演唱回报着自己的母亲,同学们,当你们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你们是否也想过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母亲的爱呢?印度有一位大文豪泰戈尔,他用一种很特别的方式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亲密感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金色花》,一起去感受这世间的至爱亲情。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幻灯片,简单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
?金色花》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要学好散文诗,首先就要会朗读,这首散文诗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特别适合朗读。下面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听听朗读的节奏,感知课文的情感。
3、学生配乐自由朗读
多美的散文诗啊!同学们只要用心感受,用心朗读,也能读出这种美的意境,那么就带上你们的心,配着音乐自由朗读吧,读出你的感受,读出美的意境。
4、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通过前面的听读和自由朗读,同学们对诗歌的内容有了较好的把握,那么,一起来完成这个问题吧!
投影:孩子变成了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请用“当妈妈……的时候,我……”说一说。
妈妈我
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拿灯去牛棚时跳到妈妈面前,恢复原形
5、感知人物,体会母子情深,把握朗读情感
孩子与妈妈逗乐嬉戏,那么有趣,那么幸福。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文中的孩子与妈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一起来说说吧!
投影:(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的孩子,我读出了一位______的妈妈。)
你是从文章的哪些内容中感悟到的?
如果让你来朗读这部分内容,你觉得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语调呢?
6、学生配乐齐读
孩子快乐调皮,妈妈温柔慈爱,他们母子情深。让我们和着音乐齐读课文,一起来感受这浓浓的亲情。
(三)、合作探究,交流倾诉
1、合作探究
(用幻灯片出示讨论的问题)
A、“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为了跟妈妈捉迷藏吗?为了实现自己的小小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吗?
B、孩子为妈妈做了不少事,为什么却不告诉妈妈?
C、孩子回来了,妈妈为什么还说他“你这坏孩子”?
2、真情倾诉
投影:找到与母亲相处时或温馨或快乐或感动的瞬间,讲给大家听。
(播放背景音乐《鲁冰花》)
(四)、感情升华,想像创作
1、投影:《金色花》这首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金色花来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方法,以“假如我变成了.......“开头,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表现对母亲的爱并与大家交流分享。
2、教师引路(播放背景音乐《懂你》)
投影:
假如我变成了一只小鸟,我要时刻飞在妈妈的身边,为她吟唱最动人的旋律。
假如我变成了一把摇椅,妈妈,您累了,就躺在我的身上,我会用尽所有的力量支撑您疲惫的身躯,让您在轻轻的摇晃中安然入睡。
(五)、学法延伸,自主提高
1、投影:介绍冰心及其作品特色
2、投影:请同学们按照学习《金色花》的方法自学冰心的《荷叶母亲》。
a、用朗读来感悟诗歌的内容,把握情感;
(几看红莲,场景如何,情感如何)
b、用合作交流来体会主旨;
(红莲象征什么?荷叶象征什么?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c、用仿写来抒发真情,提高能力
(用文章最后一段的句式仿写,抒发真情)
母亲啊!你是——,我是——,——————,——————————!
(六)课堂小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依依小草怎回报得了春日阳光的恩泽?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尽管如此,我们仍要用小草的芳馨、用溪流的欢歌来努力回报我们的母亲。回报母亲,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